楊智強/嘉義縣教師職業工會副理事長
近期某小學發生嚴重校園霸凌及肢體暴力事件,有議員在市政質詢中指出,該校四年級男童長期在校內施暴,導致校內高達27名師生身心受創,暴力行徑已嚴重影響其他學生的受教權與校園安全,相關家長卻未積極配合管教,造成校園管理困難與安全隱憂。屢見不鮮的校園失序行為,反映出校園安全及學生權益保障的深層問題,正逐步侵蝕學生受教權與教職員工作尊嚴。
暴力事件若無即時有效的介入與整治,不但會使受害者持續受苦,更可能引發「破窗效應」。當校園中失序行為被容忍或難以受到嚴格治理,就會傳達出一種「規範失效」的訊號,促使其他學童模仿或挑戰校規,形成惡性循環,進而破壞整體校園秩序與安全,讓更多師生陷入恐慌與不安。
令人憂心的是,當前教師管教權被限縮,使學校管理困難、校園暴力與情緒問題低齡化。缺乏有效配套措施,導致教師在校園中面臨寒蟬效應,難以嚴格管教行為失序的學生。這種人權保護的過度傾斜,使得受到威脅的師生群體成為實質的多數受害者。
此外,根據兒童與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12歲以下的兒少遭遇行為問題時,必須由社政單位介入處理,警政單位無法直接介入,造成處理流程繁複與反應緩慢。當校園暴力事件一觸即發時,往往難以及時保護其他學生安全,形成實務上的困境與管理漏洞。
家長身為孩子的第一監護人,理應承擔積極的教養與管束責任,絕不可將帶有風險與危害行為的子女留置校園,轉嫁風險於整班同學與師長,也使師生的安全與多數學童受教權益難以保障。家長必須自覺履行帶回管束義務,配合學校與相關單位,共同為孩子建立正確行為標準。對於漠視或逃避責任的家長,政府應採取更強硬且具體的行政措施,確保這些家庭承擔起應有的教養責任,不再讓無辜的師生為個別問題學生長期買單。
面對層出不窮的校園安全危機,教育部必須迅速檢討並完善教師輔導與管教政策,明確教師管教權範圍,增強教師保護措施,並建立跨單位快速反應機制,兼顧兒少權益與校園安全,為全體師生營造安心友善的學習環境,不讓暴力與失序成為校園的常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