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從長榮空服員之死 看見教育現場的「不敢請假」文化
表面上,教師有完整的假別制度;實際上,請假常伴隨著許多額外的代價。示意圖/photoac

投書:從長榮空服員之死 看見教育現場的「不敢請假」文化

mirror-daily-logo

2025/10/28 06:40:00

蔣辰平/國小教師、屏東縣教育產業工會副秘書長
長榮空服員因身體不適仍上線服勤、返台後猝逝,引發全國震驚。事後公司強調排班合法、工時合規,但所有人都看得出來:真正致命的不是制度不足,而是「不敢請假」的職場文化。而在教育現場,這種文化每天都在上演。

教師不是不能請假,而是不敢請假

表面上,教師有完整的假別制度;實際上,請假常伴隨代價:
• 擔心考績被扣
• 擔心校長主任「記住」
• 擔心同事覺得自己不夠扛
• 擔心班級出狀況,回來要加倍補
所以教師選擇硬撐:感冒上課、腰傷拖課、哀傷照常帶班、情緒到臨界點仍「維持微笑」。
不是使命,是壓力。
不是敬業,是恐懼。
當職場以「撐住」作為美德,悲劇就只是時間問題。

「身心調適假」看似進步,其實只是止痛貼布

教育部新增「身心調適假」,表面上回應了現場需求,然而:
• 仍被併入事假,天數實質不變
• 代課人力不足,請假反而造成更多壓力
• 校內文化不改,請假照樣被貼標
於是教師明白:
可以請假,不代表可以「安心請假」。
這和長榮事件如出一轍:
制度上「可請」,文化上「不准」。

真問題不是假別,而是「請假會受懲罰」的文化

要避免下一個悲劇,主管機關與校方必須做的是結構性改革:
1. 教育部應明文規範
請假不得列入任何考績或續聘評量項目,也不得以「態度」「配合度」等模糊語言變相懲罰。
2. 建立可運作的代課支援制度
不要再把請假後的負擔丟給同事互相消耗,這不是「團隊精神」,是系統性壓榨。
3. 主動宣導「請假即健康管理」
文化不是自動改善的,主管機關必須負起帶頭改變語言與氛圍的責任。
休息不是懈怠,是讓教育能長久的前提。
教育不該靠硬撐撐出來
如果一個教育體系要求教師「用身體、用良心、用意志」支撐,那得到的不是教育品質,而是倦怠、麻木與流失。
長榮的悲劇敲響了警鐘:
沒有任何工作值得人用生命證明自己。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面前站著的是溫柔、有耐心、能思考、能感受的人——就必須先讓教師 能夠請假、能夠休息、能夠好好活著。
這不叫特權,這叫最低限度的文明。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