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籍投票並沒有推行的必要性
高度複雜化的投開票流程註定會產生混亂與錯誤,進而引發對選舉制度的不信任與爭執。董孟航攝影

不在籍投票並沒有推行的必要性

mirror-daily-logo

2025/11/06 06:40:00

攝影:

董孟航

廖國翔/律師、神戶大學法學博士
藍白兩黨近來又開始重新炒作不在籍投票議題,國民黨立院黨團推出全國不在籍投票草案,具體的制度內容是屬於「移轉投票」,也就是選民向戶籍地戶政事務所申請後,得於住所地的投開票所投票。照國民黨立院黨團的說法是,考量到全國約有200萬人居住於外地工作或讀書,且參考原住民投票有相當機率是採取不在籍投票,為普及公民平權所以推動這法案。
然而,任何制度的修改乃至於變革,理應相應提出充分的成本效益評估,以評斷於施行是否確實會帶來對應的實益,必須是目前的選舉制度存在著弊病或缺失,有待立法改制來修補,抑或是新的制度能確實帶來顯著的好處,才有變動現況的必要。
國民黨團推行不在籍投票所標榜最大的利處無非在方便目前不在戶籍地的200萬人能夠更簡便的行使投票權,但綜觀台灣歷來選舉,總統大選的投票率普遍在70%以上,與其他民主國家相比,已屬於選民相當積極參與投票的類型。縱使修改為不在籍投票,究竟可以再提升多少民主參與度?其實根本可能毫無影響。
接著,他們的訴求就變成要替這200萬人省下回到戶籍地投票的時間。問題是台灣全長僅394公里,寬144公里,國土面積是在全世界排名136的超小型國家,南北移動並不困難,至多僅前往外島較耗費時間。總之,在台灣基礎交通建設完備下,要往返全台各地,其難度根本無法與幅員遼闊的歐美國家相比,不在籍投票能節省下多少的時間與金錢成本,實應先打上問號。
再者,照國民黨團的說法,無非是預先製造出一個思考盲區,形塑出一副這200萬人都是戶籍在高雄或屏東,人都居住在台北,南北移動得耗時四、五小時的假象。然而,實際上確實是如此嗎?這200萬人當中有多少是必須得南北往返才有辦法投票的?又或是至多僅距離一兩個縣市之遙的外地居住者。舉例而言,戶籍在台北,人住在新竹上班的竹科工程師,他要往返台北與新竹之間,會有多困難嗎?種種數據分析均付之闕如,僅單單呼出口號便要台灣人民默默吞下。
在效益與好處不大的情形下,接著要來討論的就是此類移轉投票可能帶來的弊端。首先,這必然會為選務帶來極大的麻煩。一旦只要單純人不住在該選區便能辦理移轉,且無任何的配套限制,屆時終將會導致單一投開票所秩序大亂,工作人員必須同時處理來自大量不同選區的選票與選民。舉例而言,同時進行縣市首長與議員選舉時,在移轉投票時會有多少排列組合?總統與立委同時選舉下亦同。如此之下,選舉名冊、選票、票匭乃至於開票流程將變得雜沓與繁複,這豈是單一投開票所單憑幾個臨時聘任的工作人員所能應付得來的嗎?
而國民黨團不斷舉現制下投開票所工作人員與原住民選舉本來就可以不在籍投票,作為護航其政策之說法。但此種論點無非是「把少數例外當常態」,將原本極少數的例外情形,擴張至全國人民均得適用時,其選務執行的難度豈可相比擬?高度複雜化的作業流程註定會產生混亂與錯誤,進而引發對選舉制度的不信任與爭執,開票流程縱算不混亂也勢必拉長,這樣的代價真的值得嗎?
任何歷經2024年總統大選的台灣人民必然能切身的體會到,即使在現行選舉制度如此單純且嚴密的情況下,都能在輸不起的民眾黨支持者的刻意炒作下,創造出投開票所有發生作票的愚民言論風向,來試圖替柯文哲的敗選移轉焦點並宣洩支持者的情緒。現行制度都已如此,若推行不在籍投票後,確實因制度複雜化發生投開票錯誤時,不難想見藍白會以此作為相罵本,來搧動支持者質疑投票結果,這不但會加劇撕裂台灣社會,更會直接台灣好不容易建立的民主基石。
甚至有論者示警,此類移轉投票也會同步讓賄選與操控選民投票變得更為容易。畢竟單一投開票所裡來自其他選區的選票數必然稀少,且必須前往特定的票匭投票,個別選民的投票行為變得異常突出,這對於確認買票是否有票票入匭的監看難度也相應下降。甚至未來會難保讓賄選者得以透過移轉投票的機制,來有效監控收受賄款或受其支配的選民有無真的進行投票。
綜觀而言,此次藍白兩黨擬強行推動的不在籍投票,不光政策所能帶來的利益說的不清不楚,所會引發的問題與弊端更是極端顯著。台灣民主的成果實得來不易,且目前也獲得國際普遍的肯定,究竟有何突兀變動的必要?民主政治運行不息的關鍵,即在於選舉制度的公正性與透明性,使人民能夠毫無顧慮地投下手中的選票。一旦人民對選舉制度是否公正產生不信任,乃至於質疑選舉結果存在舞弊與黑箱時,必然會動搖民主制度的根基,更可能危及民主制度的存續。
移轉投票固然有其便利性,喊起來也吸引人,但相對付出的選務成本與引發錯誤與混亂的風險,是否有被正視?如果真的要做,是否可一步一步開放與驗證?舉例而言,用沒有那麼多排列組合的全國性公投試行,是否是較穩健的作法?否則冒然行之,是否獲益有限,反而破壞台灣民主投票公信力的風險極高?但顯然從過去兩年來看,藍白是沒有要和大家好好討論,而有機會能拉住他們的不會是民進黨,而只可能是珍惜這套機制的人們。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