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文儀/前疾病管制局副局長
非洲豬瘟是一種典型的「邊境+農場端」管理病:邊境要檢疫、農場要消毒、廚餘必須依規定加熱滅毒。任何一處鬆動,都可能成為破口。這次台中梧棲老農的案例,事實非常明確:農戶沒有加熱廚餘,台中市政府也沒有落實稽查。破口就在地方端。
但部分「燕粉」選擇不面對:怪邊境太鬆、怪廚餘餵豬、甚至怪到賴清德任行政院長時允許縣市「在安全規範下核可廚餘養豬」。這種怪天怪地,就是不怪自己,像家己袂生卻怪隔壁的人。
廚餘不是原罪,人類浪費與管理失當才是。
農業時代節省、廚餘少;現代外食多、加工多,廚餘勢必增加。廚餘必須被處理,而選項只有三種:餵豬、堆肥、焚燒。焚燒增加空污;堆肥有限度;餵豬反而是循環經濟,把剩食轉為蛋白,是世界普遍的模式。
我小時候鄰居養黑毛豬,用的是「潘 phún」——熟廚餘加洗米水,再拌粗糠與地瓜葉。吃「潘」長大的黑毛豬沒有腥味,可瓵是因為吃天然、多樣有關。直到今天,仍有許多黑毛豬農戶依賴廚餘維生。若全面禁止廚餘餵豬,不只是環保倒退,也會讓一整條傳統產業鏈瞬間斷根。
當然,也有人主張豬應該「全飼料飼養」。這是一種科學化養豬方式,就像現代人選擇「吃食品、不吃食物」一樣,是生活方式與價值選擇。但這種選擇不能被拿來否定別人的選擇,更不能因此把所有廚餘視為罪惡。選擇可以多元,但管理必須一致——廚餘要加熱、飼料要安全、稽查要落實。
更重要的是,廚餘只要依規定 90°C 加熱至少 1 小時,ASF 病毒就能完全滅活。換句話說,問題從來不是廚餘,也不是政策,而是有人沒做到、有人沒查到。
把疫情往賴清德身上推,是完全失焦。中央規範早已明訂:縣市依標準審查、核可、督導,合格就用、不合格就停。這叫科學治理,不叫放任。此次真正的破口在台中,是事證,不是政治。
台灣每年 48 萬噸廚餘,四成餵豬、近半堆肥、其餘轉能源。若因情緒全面禁止廚餘餵豬,反而會迫使廚餘大量焚燒,對環境更糟。
防非洲豬瘟最關鍵的三件事就是:農戶確實加熱滅毒、縣市落實稽查、不政治化不甩鍋。
廚餘無罪,逃責推諉的人才有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