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當初被派到花蓮時,季連成說,當時開始救災後1週,行政院長卓榮泰認為救災「不是那麼順利」,因此對於派駐花蓮,他早就心裡有數,並事先想好到花蓮後,要從哪個步驟開始來做調整,早就超前部署。他透露,當時行政院已感受到中央投入救災,跟縣府、國軍協調不夠順暢,因此才會由他親自出馬,調整整合機制。
「現場彷彿世界末日!」季連成描述剛到花蓮災區的情景,他表示,如此震撼的景象,有如海嘯一般,連救災人員進到這個災區後,也會慌亂一陣子。各地湧進45萬人次志工協助救災,缺乏統合;他為此成立約20人的「分流任務小組」,編入預備替代役、志願役,並備好軍用卡車,依各災區需求撥補人力物資,在整合機制發揮下,救災成效顯然好了許多。
季連成回憶,第一天抵達災區現場,發現跟預想的差異很大。他原先僅預估家屋、道路遭泥水襲擊,沒想到現場竟有將近600公頃的農田被淹沒,尤其堰塞湖的威脅依然存在,每天只能向老天祈求;畢竟救災量能有限,已沒有太多餘力處理堰塞湖再次溢流。
所幸,最後順利在10月18日完成撤離演練,也讓季連成懸著的心總算放下。季連成說,其實這次演練進步了很多,但他個人只給「85分」,因為仍有改進空間;他坦言,和縣府之間確實容易有不同看法,例如在討論過程中,已做出可原地「垂直避難」的結論,但縣府依然想要全數撤離。
季連成表示,堰塞湖溢流可能只有1小時的緩衝時間,若要大型疏散相當困難「當然來不及」,尤其首次出現災難時,多數都是仍在1樓的居民罹難,因此垂直避難確實是安全可行的,但中央和花蓮縣府卻無法達成共識。幸好後來採取兩階段混合式疏散,在1個半小時內將1000多名居民疏散完畢。
工作時鐵面無私、堅守原則的季連成,私底下也有柔情一面。救災工作告一段落的最後一場記者會上,他說著說著,一度哽咽。
被問到當時想起什麼而哽咽?季連成感性說道,他曾前往罹難者的靈堂上香,並代替卓榮泰發放慰問金,每當想起這段回憶,總會忍不住悲從中來。
季連成也說,當他要派駐花蓮時,很多人都說救災工作困難,沒有2、3個月做不來,可當他到場視察完畢後,便給自己規劃20天的期程,因為只要工作態度、步調正確,就能在既定時程內完成。
他透露,自己當時每天工作長達15個小時,而為了要在20天內完成救災,也要求下屬分成兩班,日夜不停地執行相關作業,最後順利在短時間內達成目標,為此他也要向同仁致上謝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