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網友在treads上發文表示「颱風如果給台灣人命名一定很屌」,其他網友見狀紛紛發揮創意及幽默感,在底下玩起命名接龍大賽,「香酥大雞排預計明天從台東登陸,暴風圈涵蓋宜花東;滷肉飯的路徑詭譎多變,目前朝台灣直撲而來;超大紅豆餅目前暴風半徑100公里,將對屏東造成極大危害」、「我每個颱風都給它命名為『大一微積分』,必修」、「煞氣a颱風」、「珍奶颱風、雞排颱風、肉圓颱風、鳳梨酥颱風,各地美食來一輪」、「如果有媽祖颱風,那很大機率不會侵台,國泰民安」。
此外,還有網友引用喜劇演員博恩的段子,直呼「我就超想幫颱風取名叫做『中華民國陸軍』,因為這樣中國報氣象的時候他就會說『中華民國陸軍現在已經從福建方向登陸』」。對此,許多人都笑讚「牛B」!
事實上,颱風的命名方式有一套正式的國際規範,由世界氣象組織(WMO)轄下的「颱風委員會」14個成員國提供名字,再由位於東京的區域專業氣象中心(RSMC)依據140個名字的固定列表,依序發放給熱帶氣旋。這些名字來源廣泛,包含動物、植物、星象、人名、神話人物、地名或珠寶等。
特別的是,名字也會出現被「退休」的情況,當某個颱風造成嚴重災害或人命損失時,該名稱會被永久停用,並由提供該名稱的國家再提出一個新名字替換。例如:「海燕」(Haiyan),2013年重創菲律賓,被退休;「莫拉克」(Morakot),2009年重創台灣,也被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