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永添/軍事研究者
在今年中國的九三大閱兵中,海軍與空軍的裝備大出鋒頭,說明了中國走向海權國家,積極向外擴張的野心。相反地,陸軍展出的武器就較少被報導,特別是新一代的100式(ZTZ-100)主力戰車,主武器採用105公釐的戰車砲,相較於前一代的99式(ZTZ-99)主力戰車,所採用的125公釐戰車砲,明顯在火力上弱了一截。雖然新增的主動式防禦系統(APS),讓ZTZ-100抵禦反裝甲飛彈的能力變強,但ZTZ-100的車重只有40噸左右,與超過50噸的ZTZ-99相比,裝甲防護力一定較為不足。而從ZTZ-100這個編號,Z代表裝甲、T代表戰車、Z代表主力,100又接續在ZTZ-99之後,的確是代表新一代的主力戰車。這也讓人感到好奇,為什麼中國的新一代戰車,沒有火力更強、裝甲防護力更好,反而朝另一個方向發展,頗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
考量對台作戰 開發中型戰車
就目前最主流的說法,是中國的幅員廣大,北方屬於乾燥的大陸平原地型,適合重型戰車,但南方是較潮溼的江南水鄉,溪流橋樑眾多,道路狹小,並不適合重型戰車活動。再加上過去中國與蘇聯的關係緊張,必需在北方部署大量的重型裝甲師,因此初期以發展中、重型戰車為優先。從最早仿製蘇系戰車,到逐步自行研發,上一代的ZTZ-96已超過40噸,目前的ZTZ-99更是高達50噸以上。改良型的ZTZ-99A,噸位再上升到55噸,在此次九三大閱兵中亮相的ZTZ-99B,由於安裝了主動式防禦系統,噸位應該還會再增加。但在這個發展方向以外,中國開始發展適合在南方使用的中型戰車,採用較為輕巧的車體,限制噸位大小,以通過橋樑與狹小的道路,並兼顧機動性與火力。這也代表解放軍未來將採取中型戰車與重型戰車,一起同時發展的路線。
不過ZTZ-100的出現,背後可能還有一些中國不願明說的原因。眾所皆知,中國從未放棄武力犯台,與印度也有邊界爭議,還曾爆發過嚴重衝突,造成邊防士兵死傷。若中國攻擊台灣,要先利用空運或海運,才能將主力戰車送上台灣,除了運輸不易外,台灣更是典型的潮溼多雨地區,狹小的西部平原被東西向的湍急溪流切割的非常破碎,狹小的道路系統仰賴大小橋樑連結,完全不適合重型主力戰車活動。過去台灣想要採購M1A2T主力戰車時,最被質疑的一點,就是台灣的地型並不適合M1A2T,橋樑更是難以負荷超過60噸重的M1A2T。最後國軍在檢視各地路況後,決定把M1A2T全部部署在台灣北部,道路與橋樑的負載限制應是其中一個關鍵因素。中國在考慮運輸的便利性,與台灣的作戰環境後,決定再發展一款中型戰車,是很合理的選擇。
而印度與中國的數處爭議邊界,都位於崇山峻嶺的高原區中,最大的特點是人跡罕至,地型崎嶇,還空氣稀薄。中國雖然開闢了青藏鐵路,可以把重型戰車運到高原之上,但想要進入那些爭議邊界區,還是得大費周章,通過幾乎沒有道路的險峻地型。再加上空氣稀薄,導致引擎的出力不足,使重型戰車的越野性能受到限制。這一連串的問題,讓重型戰車不適合在高原上活動。解放軍也很早就發現這個問題,因此曾發展一款15式(ZTQ-15)輕戰車,重量只有30噸左右,配備一具105公釐的戰車砲。由於重量輕,可以快速空運到前線,也擁有先進的射控系統與自動填彈機,再加上極高的機動性,因此多數部署在西藏與雲貴地區的合成旅,以支援邊防部隊。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解放軍的海軍陸戰隊,也配備了這款輕戰車,對台灣構成了一定的威脅。
ZTQ-15的優點也是缺點
然而ZTQ-15的優點,也是這款輕戰車的最大缺點,在噸位限制下,裝甲防護能力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畢竟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雖然解放軍也為ZTQ-15研發了反應裝甲與側裙裝甲,不過安裝額外的裝甲套件後,會讓車重直線上升,影響機動力。這種輕戰車的發展困境,並不是中國所獨有,以美國為例,專為空降部隊研發的M10布克(Booker)輕戰車,也有一樣的問題。為了增加防護力,導致車重不斷上升,已接近40噸左右,最後無法空投,等於一開始發展這款輕戰車的最主要目標,根本無法達成。更雪上加霜的問題,是M10的重量已經無法通過美國鄉間的一些小型橋樑,那就不用再討論基礎建設更落後的一些戰地了。因此就算能把M10空運到前線,M10也無法隨時隨地提供傘兵部隊火力支援,這些問題導致M10的後續生產計畫被取消。
輕戰車不受青睞的原因,還與近年來戰車無用論的思潮有很大關係。隨著武裝攻擊直升機與肩射型反裝甲武器的興起,價格昂貴、機動力有限的主力戰車,在戰場上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不斷受到質疑。連火力強大,擁有厚重裝甲防護的主力戰車,地位都岌岌可危,輕戰車當然被棄如敝屣。在造價更便宜、越野能力也有大幅進步的輪型裝甲車夾擊下,輕戰車的發展計畫往往夭折。ZTQ-15一樣面臨了相同的問題,ZTZ-100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這些問題的一個解決方案。ZTZ-100的噸位較大,很明顯強化了本身的裝甲防護,同時採用先進的主動式防禦系統,在砲塔上有4具小型相位陣列雷達,可提供360度保護,車頂則安裝了2具4聯裝的發射器,在偵測到反裝甲武器來襲時,能擊落威脅,大幅改善ZTQ-15防護力不足的最大弱點。
此外ZTZ-100首度採用了混和動力系統,這可能是想要解決在高原上動力不足的問題,因為車輛以純電驅動時,不會受到空氣稀薄的影響。採用混和動力系統的戰車,可以在爬山越野前先充滿電,蓄積充沛的動力,或是在高原作戰時,切換成純電模式,除了確保機動力的優勢,也比較安靜,能隱蔽自身的蹤跡。在火砲系統方面,ZTZ-100與ZTQ-15雖然都採用105公釐戰車砲,不過ZTQ-15使用的是旋膛砲,而ZTZ-100則改用滑膛砲。雖然現在兩種戰車砲都能發射脫殼翼穩穿甲彈,旋膛砲的精準度也較高,還能發射更多的彈種,適合支援步兵作戰,但滑膛砲所發射的脫殼翼穩穿甲彈威力較大,穿甲能力遠勝過旋膛砲。這代表解放軍對這兩款戰車的定位不同,才會選用不同的戰車砲。ZTQ-15被視為是一種火力支援武器,而ZTZ-100則是主力戰車。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次閱兵也同時展出了100式支援戰車,採用ZTZ-100的車體與底盤,但主要武器改為一具安裝在無人砲塔上的30公釐機砲,也一樣擁有主動式防禦系統。車上除了2名乘員外,後方車廂空間還能再搭載3~4名的武裝步兵。這樣的設計其實與美軍的M1主力戰車與M2步兵戰鬥車頗為類似,由步兵戰鬥車與步兵,擔任搜索與側翼掩護,形成全機械化的作戰部隊,也因此取名為支援戰車。比較特別的是100式支援戰車的後方車廂中,可容納最少一具無人機與操作手,無人機能升空搜索,很可能還會配備自殺無人機,讓中國的機械化部隊,能進行立體化作戰。再加上中國近年來逐步強化資訊作戰能力,新一代的主力戰車與步兵戰鬥車,都配備了敵情分享與戰術管理系統,讓100式主力戰車與支援戰車的配合,大幅增加戰力。
M1A2T缺乏反制無人機的主被動裝備
相較於中國的發展,台灣終於迎來新一代的主力戰車,108輛的M1A2T已全數返台,正陸續成軍服役中。M1A2T擁有厚實的裝甲、先進的射控系統與120公釐戰車砲,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主力戰車。但M1A2T除了車身太重的隱憂,在當時設計時,主動式防禦系統仍不成熟,因此靠的還是傳統的被動式裝甲。雖然最新一代的M1A2 SEPv3已安裝主動式防禦系統,不過台灣所購買的M1A2T是沒有主動式防禦系統的,面對反裝甲飛彈時,處於不利的劣勢。另外參照俄烏戰場上的經驗,現在主力戰車稍有不慎,很容易被便宜的無人機攻擊,輕則被迫退出戰場維修,重則遭到擊毀。可是M1A2T至今還是沒有反制無人機的主動或被動裝備,也令人憂心。要讓M1A2T發揮戰力,還需要很多的細部規劃,但軍方常常買了新裝備,卻忘了周邊的配套措施。
雖然有了M1A2T,但中南部的防衛任務還是要仰賴M60A3 TTS與CM-11。這兩款已服役很久的主力戰車,性能早就跟不上時代,軍方的打算是讓CM-11全部退役,升級460輛的M60A3 TTS。但M60A3 TTS的延壽升級案,似乎也是一波三折,首先是引擎馬力的升級方案,媒體報導軍方的態度並不積極,雖然中科院設計了全新的砲塔,卻未採用120公釐戰車砲,被批評過於保守。更不用說嘗試引進新型的主動式防禦系統了,很可能連反應裝甲都沒有。整個延壽升級案似乎傾向維持妥善率,而不是強化M60A3 TTS的戰力。而會有這樣的情況,原因很可能是國軍希望繼續採購全新的M1A2T,而不願意再將資源花費在升級舊型戰車上。只是在主力戰車無用論的思潮下,台灣要繼續採購M1A2T有難度,輿論恐怕不會支持,國軍有可能會兩頭落空。
而剛剛在台北航太國防展中風光亮相的獵豹輪型戰車,雖然改良了過去車身過高的缺點,全新的D3樣車變的更成熟洗鍊,但是否會受到軍方青睞,也還在未定之天。老實來說,已服役的雲豹輪型甲車,的確有一些地方不盡人意,從雲豹輪型甲車發展而來的獵豹輪型戰車,設計一樣很保守。沒有考慮如何反制無人機的攻擊,或是整合國內自己研發的偵察或自殺無人機。輪型戰車的最大弱點就是裝甲薄弱,甚至不及輕戰車,更應考慮主動式防禦系統。但這些新裝備在獵豹輪型戰車上全部看不到,一輛只是差強人意的輪型戰車,陸軍會興趣缺缺,也不令人意外了。俄烏戰爭讓全世界發現,今日的戰場環境已有天翻地覆的變化,但軍方的研發單位保守,軍種態度又消極,外部還有中國打壓,形成了難以突破的惡性循環,主事者必需思考如何突破這種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