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台灣買一張電力保險:核二、核三應儘速決定轉為戰備電廠
重啟核電的成本,與停機時間高度正相關。時間拉越長,成本只會節節上升。圖為核三廠。圖片由台電提供

給台灣買一張電力保險:核二、核三應儘速決定轉為戰備電廠

mirror-daily-logo

2025/11/23 06:40:00

張景森/前行政院政務委員,本文經授權,摘自作者臉書
再拖下去,只會更貴、失去選項。
台灣當前能源政策最大的弱點,是缺乏備案。雖說能源轉型方向值得支持,但轉型過程中若不預留足夠彈性與安全餘裕,遇到突發狀況就容易手足無措。
我們目前超過九成七的能源仰賴進口,其中天然氣占比已高達四成以上,但LNG儲備量僅約10–11天。一旦台海發生封鎖或全球運輸鏈斷裂,天然氣將是最先斷炊的能源。而在這種危機時刻,核電幾乎是唯一能不靠海運、立即啟動的大型穩定電力來源。
關鍵問題在於:目前核二已除役,核三也即將退役。是否還能讓這些核電廠在緊急時刻「派得上用場」?答案取決於一件事:現在就決定,讓它們進入「冷備戰備」狀態,而不是完全除役。
重啟核電的成本,與停機時間高度正相關。時間拉越長,成本只會節節上升。因為關鍵系統會老化腐蝕、人員流失、文件失效、燃料合約中斷,甚至要重新符合不斷升級的國際安全標準。一旦進入深度除役程序,如拆除冷卻系統或接地設施,重啟將幾乎不可能。
根據過去台電資料,若延役核二、核三,每座電廠成本可能約在150–300億元間;但若從「除役中重啟」,則依照國際經驗,如日本Onagawa核電廠重啟、德國Class 2核機組重建,成本可高達1,000億元甚至更多,時間也需8–10年以上。而若現在就以「備而不用、但可緊急啟動」為目標進行冷備維護,初期投入約200–300億元即可,大幅節省長期風險成本。
這是一張「電力保險」。平時不用,不必發電、無需燃料。但只要維持系統完整、設備維護、人員演練,一旦有事可在迅速完成併網啟動。正如戰備醫院、戰備機場,台灣應該也要有「戰備電廠」。
這不是為了擁核或反核的意識形態,而是能源戰略上的務實保險機制。大家都不該否定「台灣需要緊急電力備案」這件事。
我們的選項越早決定,就越便宜;拖下去,只會變貴,甚至什麼都做不了。核二、核三如果現在不決定進入戰備冷備狀態,未來我們恐怕連後悔的空間都沒有。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