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誠/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中國問題與國際戰略學家,《宋國誠觀點》YT頻道主持人
美中貿易大戰是21世紀最大的國際事件,其結果不僅將重塑世界格局,也將影響美中兩國與世界的命運。這一場無煙硝,但最壞情況可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大國博弈,無人可以倖免或逃脫,我稱之為「第二次世界貿易大戰」(1920-30年代為第一次)。
1,中國崛起:美國經濟的加害者?
故事必須從本世紀初期說起,自美國國會投票決定實現美中貿易關係正常化,給予中國貿易最惠國待遇(PNTR)以及協助中國進入WTO以來,美國就成為中國廉價商品劇烈侵蝕與瘋狂掠奪的對象。從1999年到2005年,中國對美出口增長了200%,到了川普第二任期,這個數字達到了400%,這就是美國來自中國的貿易逆差,其嚴重性不可言喻。但問題的真實性在於,美國的貿易逆差可否全部歸咎於中國(這是一個複雜而關鍵性的問題)?抑或美國曾經犯下難以挽回的政策錯誤?如今必須亡羊補牢,強力遏制來自中國的貿易侵略。
既然門戶洞開,中國沒有理由不登堂入室。從美國「受難者」的角度來看,面對中國這一「嗜血狼族」對美國市場的攻城掠地,給美國帶來長達20年的經濟災難:工廠倒閉、勞工失業、社區衰敗、人口減少、貧窮犯罪、產業外移……。原本工業鼎盛的「湖州」(五大湖周邊的工業心臟),如今被稱為「鐵鏽帶」(rust belt),曾經光輝亮麗的美國,如今黯然失色。
一個關鍵問題是,相對於美國是一個「高消費、低儲蓄」的國家,中國擁有美國所缺少的、高達數億的廉價勞工;他們被稱為「鼠族」(或「蟻族」),一如法國記者Patrick Saint-Paul筆下(《低端人口》Le Peuple des Rats)的血汗奴工,他們可以在狹小的空間、惡劣的廠房、微薄的工資、污染的環境下工作十幾個小時。正是這些產業賤民塑造了中國崛起,中國則把這些低價商品源源滾滾地輸往美國。吊詭的是,美國這一超級大國,竟然敗在中國的血汗奴工之下!
有人說,「廉價勞工」是中國固有的「低人權優勢」,在我看來,根本是「反人道剝削」!中國正是以「內部低薪剝削」,通過「對外低價傾銷」,換取高額順差而吞噬美國。
2,美國的貿易逆差從何而來?-「中國衝擊論」vs「中國福利論」
美國的經濟內傷,歷經了從「中國衝擊1.0」到「中國衝擊2.0」,至今尚未歇止。
中國14億人口的生產能量,足以養活全球3億人口,這是對中國產能過剩的鮮明描述。自本世紀開始,中國商品憑藉低價競爭力,以摧枯拉朽的姿態席捲全球,導致美國失去超過200萬以上製造業的工作機會,這一現象被視為「中國衝擊1.0」(China shock 1.0)。
「中國衝擊」是由「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大衛.奧特爾(David Autor)和他的同事大衛.多恩(David Dorn)和戈登.漢森(Gordon Hanson)於2013 年發表的一篇論文而引起關注,主要論點是:中國的低價貿易嚴重衝擊美國的製造業(包括產業競爭力和勞動就業率),不僅災情嚴重,甚至是哀鴻遍野。
這種慘狀,至今尚未復原。在2021年《MIT News》的訪談中,David Autor表示,在受到中國打擊的美國地區,即使在十年或更長時間之後也沒有復甦。雖然,在「中國衝擊1.0」時期,中國還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低端階段,所謂「8億件襯衫換1架飛機」-血汗換美金,出口的產品多是玩具、傢俱、紡織品等產品。但隨著中國的科技發展,特別是綠能科技和電子商品領域的充血性擴張,「中國衝擊」進入了2.0版。
所謂「中國衝擊2.0」,是指新冠疫情結束之後,處於內需疲軟和產業升級的中國,大力推動「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策略。在脫離「中國衝擊1.0」低階版之下,中國大力推動高薪科技產業的輸出,諸如6G通訊、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板等產品,從美國擴展到世界各國,形成全球產業的競爭陣痛。在規模上,中國已經由原先僅占全球商品出口總額的2%擴大到15%,從服飾、居家用品至電腦晶片等等,無所不包。但相同的是,中國依然採取殖民掠奪的低價傾銷,對美國市場進行高端擠壓。
對於「中國衝擊論」,中國當然是不答應。中國認為,中國帶來的不是衝擊,而是福利。中國新能源產業代表的是先進產能和優質技術,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作出巨大貢獻。
自始以來,中國從不正視、檢討、解決對美國的貿易逆差,甚至洋洋得意於「產能過剩、低價傾銷、套取順差」的貿易投機行為,乃至強辯「中國為美國提供便宜貨」而嘉惠美國人民。這種冠冕堂皇、臉上貼金的「中國福利論」,當然說服不了川普,甚至導致川普再次認定中國就是「罪惡之源」,中國就是美國再次偉大的唯一障礙。
3,貿易逆差:美國的宿命?
一種觀點認為,美國作為一個美元霸權體系的供給者與維護者,貿易逆差本屬必然和常態,這就是所謂「特里芬兩難」(Triffin dilemma)。這是美籍比利時貨幣經濟學家Robert Triffin(供給學派)於1960年提出,意指當美國以本國貨幣(美元)作為全球流通的信用貨幣時,必須提供額外的貨幣供給,並輸出國外以滿足世界對美元「準備貨幣」的需求(一般所說的「外匯存底」),否則國際貿易就無法以「美元」作為交易與結算貨幣,這將不可避免導致高估美元和貿易逆差。換言之,除非美國退出美元霸主的地位,否則貿易逆差看似美國不可逃避的宿命,一種「必要之惡」的代價。
然而,「兩難」必須克服而不是放任,更不是無可奈何的承受。一般對於「特里芬兩難/美國宿命論」的解讀,既是消極的,也是錯誤的。「特里芬兩難」的真正含意,是指美國可以通過成功的國際貿易,再把積澱在外國央行的美元賺回來,以維持美元再次輸出的「正循環」。換言之,公平的貿易循環,既是美國重振製造業,擺脫貿易逆差並維持美元地位的必要之途。由此觀之,貿易逆差並非美國的活該或宿命。從美國的利益出發,川普的關稅政策(擺脫特里芬宿命)正是為了打破不公平的貿易體制,維持美國自身與全球貿易正循環的必要之舉。
4,川普為什麼要打「高額關稅」
川普的高關稅政政策,絕非川普個人的偏好或衝動,而是美國20年來經濟狀況不斷惡化的客觀反應。川普面對的是:美國的製造業就業率,從1940年代的40%一路下滑至2020年的10%以下,美國在全球GDP的比重,從1960年的40%下降至2010年的22%以及2020年的26%。換言之,川普面對美國85年來持續的經濟衰落,若不出馬救援,美國不僅無法再次偉大,反而必將永遠衰敗。
對川普而言,關稅是一種簡單而快速的工具,可以增加財政收入、保護國內產業,以及作為與其他國家談判的籌碼。換言之,關稅是美國的急救箱與救命丹。當然,這必將受到現有國際貿易體系下既得利益集團的反對,引發「全球熊貓派」的反彈。但即使爭論不休,美中關係的惡化和攤牌已經難以避免。
儘管川普的關稅政策,在表述上相當素樸而粗糙,且總是翻來覆去,充滿不確定性(實際上可能是「進3/退2/增1」策略的運用)。但一個核心重點始終沒有改變,那就是川普堅定相信,不公平的貿易體系正在榨取美國的利益,而中國就是這條榨取動脈。美國猶如一個被「中國吸血鬼」榨乾身軀的骷髏,骨瘦如柴、奄奄一息。換言之,川普執政以來,高舉「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既然是「再次」偉大,就是「曾經」衰弱。川普咬定,美中不公平的貿易關係必須從根本上改變。一句經常掛在川普嘴上的話語是:「他們(中國)吃了我們的午餐」,意指中國是一個貿易掠食者,所以川普決定「以牙還牙」。
5,「川普衝擊2.0」揭開序幕
如果「川普1.0」已經累積對中貿易戰的經驗,或許可以將「川普2.0」面對「中國衝擊2.0」的關稅政策稱為「川普衝擊2.0」。這是一種通過「關稅武器化」(weaponization of tariffs)以重塑全球貿易體系的「關稅滅共」政策-並非促使中共政權的垮台,但卻是一場遏制中國擴張並降低美國安全威脅的世紀大對決。
2025年4月2日,通過對180個國家「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的開徵,美中貿易大戰(第一回合)正式開打。(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