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濁水專欄:大罷免怎麼來的?「大成功」或「大失敗」的關鍵是什麼?
大罷免的發生與台灣缺陷的憲政體制非常有關。鄒保祥攝

|即時

林濁水專欄:大罷免怎麼來的?「大成功」或「大失敗」的關鍵是什麼?

mirror-daily-logo

2025/07/15 15:43:00

攝影:

鄒保祥

林濁水/民進黨前立委
在民眾對總統、民進黨、民進黨立委負面評價全面上揚,大罷免聲勢下挫,大罷氣氛轉趨不利的氣氛下,鏡新聞公佈了雙北、挑園、台中4都的罷藍民調。內容是進入三階名單藍委17人,陷入險境的高達12,表面上罷情仍然相當不錯,但是進一步分析民調的內容就會發現問題沒那麼簡單。真相是12人中只有徐巧芯、葉元之兩人只要民眾去投票,就難逃被罷免成功的命運。至於另外10人,若單算「一定會去投票」的民眾,固然肯定會就被罷免成功,但是把民眾中投票態度沒那麼積極,只是「可能會投票」的也算進去的話,反罷免就會成功。這樣的罷情和4月鏡新聞民調所呈現的比較起來,罷免氣勢未免就差太多了。4月中旬民調顯示的是這樣:只要選區立委二階段連署過關,每選區平均就會有52%民眾會去投贊成罷免票。
鏡新聞的民調之外,震傳媒的民調數據甚至透露出更糟的訊息:藍委選區民眾支持罷免的從3月的34.8%滑落到6月剩27.1%;另外,台灣民意基金會調查,在第三階段會投不同意罷免票的比上個月多了4.7%,投同意的少了0.8%;值得注意還有戴立安主持的美麗島民調,有48.1%的民眾認為透過大罷免和補選讓民進黨國會過半,弊大於利,只有36.6 %認為利大於弊。以及鏡新聞調查,5月總統滿意度創新低,不滿意度創新高,兩樣逼近交义狀態,民眾對民進黨立委的滿意度出現死亡交叉,真是警訊頻傳。
議論紛紛中最被提出的理由,有總統發表團結演講內容被放大爭議,和總統在中常會中下令動員令站第一線挺罷,以及柯總召頻頻狂言復發等等。問題是,賴柯兩人言行固然都有可議地方,但大罷支持度的滑落趨勢在這些爭議前就形成了。可見下滑另有關鍵因素在。
20250715大罷免會失敗
大罷免進入最後決戰,反罷聲勢有上揚趨勢。資料照片/鏡週刊
那是什麼?面臨這個大哉問,且把問題依脈絡溯源到為什麼要大罷免上。且撇開柯總召是「為了消滅國民黨」這古怪難懂的說法,回頭看罷團怎麼說。他們訴求的是「找回專業國會」,這句話大家都聽得懂,他的潛台詞是翻轉朝小野大,重塑全面執政格局。

大懸疑:為什麼朝小野大?

再進一步追問民眾為什麼會選出朝小野大的格局?
2004總統選舉,陳水扁靠個人突出的魅力和競選策略把個人選票由不到4成衝破50%;但是他的勝選並沒有拉拔到民進黨立委選票。國親新三黨合計的藍委得票反而從1990年代初的52%節節上升到2005的58.26%,以致於陳水扁8年都處於朝小野大的困局中。
一般的說法是因台灣雖然在1980年代末就走上民主化進程,但幾十年國民黨威權統治,在社會中牢固地型塑了有利於國民黨的國民意識形態,配合龐大的黨產,形成強大的「威權遺產」,使藍營在2000政權輪替後仍然可以繼續贏得國會絕對多數。這個僵固結構要一直到緊接太陽花猛烈衝擊後的2016大選才出現破口,讓蔡英文可以全面執政。
20250715歷次區域立委選舉,藍和民進黨得票率趨勢
歷次區域立委選舉,藍和民進黨得票率趨勢。圖表由作者提供
不料2024年大選後,朝小野大的局面又再現了,一些觀察家在錯愕之餘,重新搬出「威權統治遺產論」來解釋。
有些數據似乎支持了這個說法,例如,1、2023年11月藍白合未破局前,柯侯配支持度曾高達46.6%,超過賴蕭配的33.1%。(鏡新聞民調)2、2023年藍白未達成協議時,縱使賴清德支持度排第一,但是民眾對民進黨完全執政的支特度從未突破45%。
儘管如此,要繼續援用「威權統治遺產」論,卻已不合時宜。因為「威權統治遺產論」中的兩大支柱之一的黨產早已被清算;另一支柱,意識型態,大中國國族認同,也已經是明日黃花,至於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云云,向來沒聽說過對選票有什麼影響。事實上時至今日,威權統治「遺產」已經成為「遺債」了,所以影響2024朝小野大之局另有成因。

朝小野大關鍵一:票票不等值

1月柯建銘第一次喊出大罷免,當時總統和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甚至黨團幹部都有所保留,但是陳水扁率先在FB上po書法「罷免救台灣」呼應;然而他並未挺罷到底,反而在挺罷反罷之間反反覆覆。不過他挺罷總是一句話帶過,而反罷則先後在賀瓏夜夜秀專訪和凱達格蘭學校黃信介先生紀念講座中既長篇大論,又金句連連。
他的反大罷宏論,藍人大大稱贊,至於綠營,網軍當然不客氣就有出征的了,只是同時也有極少數挺扁的說,陳水扁看的總比大家深遠,判斷很少錯誤。然而湊巧的,如今民進黨今天會遇到朝小野大局面而必須仰賴大罷免翻盤,最關鍵所在正是陳水扁要命的判斷錯誤。
2024年立委選舉,民進黨區域席位雖然和國民黨平手,但是選票其實是多了63萬票;至於不分區,選票又多22萬票,但是席位又平手,最後原住民國民黨多了的1席加上去之後,於是「2024立委選舉的最大秘密居然是居然選票多的敗,選票少的贏」。
區域選票綠贏藍63萬,換算比例是4.75%。一般來說,在比例代表制中若只贏4.5%,對席位影響很小,但是在單一選區選制中,就非同小可。例如英國2017選舉,保守黨才小贏工黨2.3%,席位就以317比262大贏55席。再更早,2005,工黨也才贏保守黨2.8%,只比2017再多0.5%而已,席位便更以356比198狂贏158!這種在單一選區制度下得票率微小差距造成席位巨大落差的情形,在台灣也一樣,2008到今天歷次國會的選舉全都印證。

大罷免用少數民意沒收多數人選擇?大有問題

趙少康說的,大罷免違反民主精神,用少數民意沒收多數人的選擇,依據上述事實和數據分析,他的論點恐怕得修正為,大罷免實質上產生了對被扭曲的多數民意的校正回歸的效應 - 當然是一個過程怪異的校正回歸。
20250715台灣國會選舉兩大黨區域得票率差數和區域席位對照表
台灣國會選舉兩大黨區域得票率差數和區域席位對照表。圖片由作者提供
2024年民進黨得票率贏了4.75%,既然遠遠超過2005和2017英國選舉時兩黨的差距,席位也應當大贏而獲得國會過半議席才對,如今卻倒輸了,其理由很簡單,就是選區劃分不公,不符合票票等值原則。由於選區人口肯定會隨時間變動,因此先進國家都建立了定期依人口普查重劃選區以求保護票票等值原則,以日本為例,過去很曾有長一段時間,不斷為等值爭議發生違憲訴訟,然後一再修法以求公平;但是不幸台灣選制的發展卻逆其道而行。
2004年,台灣立委225席,本島漢人選區大抵10~12萬人口選出1 席,算相當公平,但是金門約6萬1席,馬祖約1萬1席,原住民平均約6萬1席,這樣票票不等值的選區劃分,不用講就知道對民進黨相當不利了;不料國會減半後,金馬仍舊各以1萬、6萬人口獲1席,原住民由6萬1席變9萬人1席,但本島一席對應的的人口從平均約12萬 1席變成10幾萬、20幾萬、30幾萬、40幾萬1席的都有,不只亂成一團,舉世所無,更嚴重的,不公平現象更形惡化。例如藍佔絕對優勢的金、馬仍舊各有1 席,但是人口45萬,民進黨佔優勢的宜蘭,在單一選區制度下本有機會4席全拿,現只剩1席,於是3縣的總席次,民進黨就由贏2變成輸2,影響巨大。可見國會減半是造成今天朝小野大的首要關鍵 。

朝小野大關鍵二:民眾期待建立行政立法彼此制衡體制

蔡總統在民眾支持下當了兩任全面執政的總統上來看,民眾不希望民進黨全面執政並非傳統而是「新的民意」。首先,2023年11月美麗島民調發現民眾傾向分裂投票的高達34.8%,其中以總統投賴清德的最多,高達15.3%。
其次,台灣民意基金會發現,在2023選舉如火如荼的期間,這新民意表現得非常穩定,而賴清德在選舉期間也不斷呼籲民眾給他全面執政的機會,但是從民調上看,響應呼籲的民眾從未超過45%,到後來甚至低到只有31.6%,而最後民眾硬是選出了朝小野大的格局。
對於一再讓蔡英文全面執政民眾為什麼到了2023年態度180度大轉變,理由不難理解:在2016到2024全面執政的8年間,政府太強勢了,國會根本沒制衡的能力。爭議性法案、預算全都強勢通過,立法院形同行政院立法局;加上號稱蔣經國之後最強勢的4年閣揆任內獨斷專行,甚至在國會風飇駡立委如罵小孩,在在令多數民眾對民進黨全面執政心生警惕。
20250712民眾對民進黨繼繼續完全執政的態度
民眾對民進黨繼繼續完全執政的態度。圖片取自台灣民意基金會

沒有制度支撐的包容策略無濟於事

假如面對朝小野大的困境,要有什麼好策略?8年經驗的陳水扁現身說法,他說遇到朝小野大,他從沒想過靠罷免解套。他強調,要包容,要團結,要分享。因為要分享所以他任命唐飛當部長,也因為有分享團結,所以1992年他提名的大法官在國會全額過關,不像賴總統提名的全額被封殺。
問題是,陳水扁這個分享策略在他第一任勉強有效,但連任後便失靈了,2005年他提名的監察委員被全額封殺,其命運和賴清德提名的大法官如出一轍。何況再進入追究的話,陳水扁要怎麼交代他任命唐飛的分享策略只讓唐飛當了四個月的院長?這一點柯文哲很可能明白。所以2023年選舉期間,柯文哲強調他要透過政黨和解組成聯合政府,政黨聯合將建立在政黨的協議之上。他這個說法就襯托出來陳水扁包容策略的罩門所在:他任命唐飛純粹只是是建立在兩人的彼此信任的私人關係上,既沒有協議的基礎,更沒有憲政制度的支撐,自然十分脆弱。

民進黨長期未妥善整合兩條矛盾的路線

民進黨一面有總統喚團結,一面有總召力推大罷免,如果把兩者發展的脈絡一齊向前延伸到2024開票日,那麼與其說民進黨玩兩手策略,不如說民進黨內有兩條長期陷入整合失敗矛盾的路線。
一開完票,賴清德第一個反應是訴求團結,接著陳永興等多位泛綠大老努力促成綠白合推黃珊珊當議長做為團結包容的基石,賴清德回應若符合條件可以接受然後民進黨的議長候選人游錫堃強調小黨也可以當議長,至於他自己當不當議長並沒關係。等到今年1月柯建銘正式宣布啟動大罷免,賴清德的黨秘書長林右昌公開反對:「總統未滿一年全面對抗後續怎執政?」接著柯建銘說總統將會在適當的時候站到第一線領導大罷免,總統府公開否認。到此為止,面對朝小野大,賴清德選擇團結而非罷免的一條路線,清楚而前後一貫。
至於柯建銘,一開始就反對支持黃珊珊當議長,甚至傲然宣布民眾黨只能無條件支持民進黨,否則對民眾黨的8席他根本不屑一顧。民進黨內部的路線角力,在黃珊珊當不成議長之後,對立已經註定成為民進黨的一條不歸路。所以當林右昌說總統未滿一年不宜全面對抗時,我的反應是大罷免擋得住嗎?半年後,林右昌終於領民進黨衝到大罷免的最前線了。

柯建銘兩大正確判斷

既然在沒有憲政制度的支持下,陳水扁任命唐飛當閣揆的包容策略都注定失敗,那麼當今連支持黃珊珊當議長都做不到,那麼不管理由是什麼?柯建銘選擇對抗到底的大罷免就更是正確的了,他說傅崐萁和黃國昌領導之下,藍白立委大軍將因為囂張不知節制走上撞牆的自毀之路也是準確的預言。
民眾不樂見民進黨國會過半的民意。這個民意的憲政意涵是期望建立有效的行政立法制衡機制。這一點品行惡劣,但是號稱智商157的柯文哲看到了,所以在2024選後就設定國會改革為民眾黨團在新國會中主打的議題,並把這議題當政黨聯盟的媒介。在柯文哲這一個戰略下,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的修法先啟動了立法院有史以來最爆烈的鬥毆,更啟動了幾十年來歷時最漫長的憲政體制大角力,其間選罷法、憲訴法、封殺大法官提名、逐一上場,如今再進階到修憲廢監察院,中間還插入總預算、財政收支劃分法、普發一萬元等一連串強烈憲政性爭議的修法事件。迄今憲政鬥爭發展已經持續一年三個月了,但是朝野憲政體制鬥爭肯定還要沒完沒了地持續下去。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登場由國會審議後,從鏡新聞發布的民調看到的是,剛剛開始,3~4月民眾對國民黨立委的好感度上升,仇恨值下降;相反的民眾對民進黨立委的好感度下降,仇恨值上升。這現象合理,因為多數民眾認為在國會改革的戰場上藍委站在自己這邊,民進黨站在自己的對立面。
然而到5月趨勢有了變化,國民的仇恨值逆轉成暴升5.1%,而好感度大跌4.1%跌。理由也很簡單,假如黃國昌領軍在柯文哲設定好的戰場上拿自已在時代力量提出的穩健改革版本要求傅崐萊非接受不可,同時充分發言好好發揮自己的辯論而讓法案通過的話,藍白必定讓人刮目相看,民眾滿意度勢必持續上升;但是實際上卻是黃國昌為了討好傅崐萁放棄自己當年的版本,而和翁曉玲、傅崐萁
弄出一個「藍白特偵組」,並讓修法修出一個讓賴清德找不到人敢當部長的條文,還惡形狀地沒收審查沒收辯論。如此行徑,舉世嘩然,藍委仇恨值一路上升。
稀奇的是傅崐萁和黃國昌並沒由此記取教訓而改弦更張,此後遇到選罷三法、總預算審查時,全都重蹈覆轍。藍委滿意度和仇恨值的起伏也依先伏再跳升的前例一再重複。最後,到了今年5月,仇恨值居於59.8%的高點而滿意度掉到27.4%的最低點。
無論如何, 黃國昌和傅崐萁辜負了柯文哲替藍白戰鬥設定的漂亮好議題。反而在漂亮議題中把自己形象打得慘不忍賭而藍白也因此大傷。

但柯建銘也誤判了

柯建銘在做了兩個好判斷之後,不幸犯了要命的三大錯。首先,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戰術錯誤,就是他言行之誇張不在傅黃之下。這一點設什麼值得敍述的。
其次,他最要命地錯在戰略上。
柯文哲知道民眾期待行政立法妥善制衡機制的建立,這一點柯總召也知道,但是兩人因應策略完全相反。柯文哲採取的是順勢推動,而柯總召的策略卻是和民眾期待對抗,不只反對藍白「違憲亂政」的國會改革方案,連民進黨立委,包括他蔡總統第一個任期中領銜提出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都被他扣上帽子,強調是違憲的,然後他重新提了一個既沒有聽證權更沒有藐視國會罪只有軟弱空洞的調查權的新草案,這草案甚至否定了立法院可以擁有大法官會議585解釋所肯認的一些權力。無疑的,柯總召也和他批評的傅黃一樣採取了既對抗多數民意又對抗進步精神的「撞牆戰略」。
最後,他認為反藍白違憲亂政的群眾如青鳥都是支持他理念的,他這是誤判情勢,和事實差距巨大。司改會是青島運動中很重要的參與者,且看他們在包圍立法院時提出來的聲明中有什麼訴求。
20250715柯建銘
作者認為,柯建銘在做了兩個好判斷之後,不幸犯了要命的三大錯。林煒凱攝影
「2016年的大選中,國會改革曾是民進黨的主要競選訴求之一。但當民進黨贏得國會過半優勢後,⋯歷時八年『強化國會調查權』、『完善人事同意權的行使』等重要改革項目,毫無進展。在此評價民進黨,因立於執政黨的地位,即不樂見強化立法權對於行政權的監督而無意推動國會改革,應不為過。」
司改會這麽不客氣的一大段話,毫不留情地表達了他們對總召和民意主流意立場對立的強烈不滿。
總召的戰略、判斷、戰術三錯,對民進立委的傷害從鏡新聞每月的追蹤民調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在民眾對藍委好評一路走低的時候,民進黨立委的好感度一直拉不上去,今年5月仇恨值仍居後不下,更以47.5%壓過好感度41.6%。

朝小野大關鍵三:行政立法僵局缺解決機制

孫中山憲政體制和西方民主國家非常不同,所以關鍵之處還不在於三權和五權的差別而已,更核心的是一個透過他得意的權能區分,治權分工彼此合作互維的理論建立「萬能政府」;另一個透過權力分立,彼此制衡的原則建立「有限政府」。孫中山在三民主義16講中充分表達了他對西方憲政體制的不屑,他認為行政向立法負責,而且閣揆必須國會同意的內閣制是國會獨裁制,而國會擁有強大調查彈劾權的總統制,政府會在國會挾持之下陷於無能。因此依據他的理論面起草的五五憲草,行政立法之間只有合作機制沒有制衡機制,也不必要有解決僵局的機制。如今中華民國憲法本文中的制衡機制完全是張君勱加上去的。
不料97修憲把這些設計都拿掉了,造成了體制的精神呈現制衡弱化,互維強化向孫中山理念回舊的現象,而其結果就是一旦行政立法出現僵局無論要由總統行使否決權、主動解散國會權或國會透過倒閣+行使同意權的配套都不可行。最後只能訴諸大罷免尋求解套。
陳水扁說大罷免不只舉世所無,還會導致寃寃相報無了時。的不幸。這句話許多人樂得引用;但是針對個別議員的小罷免其實並不是孫中山發明直接民權論的重點。當年曹錕當選總統而他落選後,他在三民主義十六講中說,代議政治「把國事都付托到一般豬仔議員,讓他們去亂作亂為,國家前途是很危險的。」必須行使直接民權罷免他們。罷免豬仔議員當然不是針對個別議員的小罷免,而是超級大罷免。由此可見大罷免才正是最合孫中山意的罷免。大罷免在孫文學說中正當性十足。所以反對大罷免?應該該去重讀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再開口。
儘管孫中山是偉大的革命家,但是他的罷免論,從一年多來各家民調上看來,台灣多數民眾不埋單。為什麼?因為台灣人民試用過了,陳水扁說大罷免將引動寃冤相報,謝長廷說會造成「惡的循環」。然而台灣在黃國昌完成降低罷免門檻修法後,潘朵拉的寶盒就此打開,寃寃相報的罷免一個接一個連串發生。
事實上,西歐國家罷免制度走向絕跡的理由,除了大法官499解釋說的「現代民主國家固多採自由委任而非強制委任,即民意代表係代表全國人民,而非選區選民所派遣,其言論表決對外不負責任,原選區之選民亦不得予以罷免」之外,避免冤冤相也是他們關注所在。台灣民眾陷入一面對國會多數黨濫權,除大罷免別無解套途徑的理解,一面又因了解罷免制度既落伍後遺症大而怕怕的矛盾困境。這矛盾投射出許多民調上說不通的矛盾數據
大選後的大氣氛既然是民眾強烈希望行政權能受到立法權適當的制衡,因對柯文哲啟動而民進黨大力反對的各項國會擴權項目及其引動的憲政爭議,民眾的態度且從一年來眾多民調中取樣如下:
1、2024年6月,立法院國會權力修法對台灣政治有正面幫助的49.5%沒有的33.8%(亞大菁英交流基金會)
2、2024/6,各項擴權條款贊成/反對比例:公務員藐視國會罪57.5%/29.2%;總統國情報告49.3%/42.2%;立法院聽證權59.6%/32.2%;立法院調查權49.1%/41.9%;嚴謹人事同意權行使53.9%/33.5%。(台灣民意基金會)
3、2024/7,民眾相信大法官能超出黨派獨立行使職權的只有36%,不相信的高達51.5 %。(美麗島民調。另外台灣民意基金會調查所得數據也差不多。)
4、2024/10,國會藍白聯手退回中央政府總預算 41.6%贊成、39.8%不贊成。(鏡新聞政經情勢民調)直到惡審通過總預算,藍白才令民眾大反彈,民眾對藍委滿意度31.6%創就職以來最低記錄。(2025/2調查)
5、2024/11,針對國會擴權修法憲法法庭宣布9號判決後,只有31.1%%的民眾接受,不接受61.5%。(台灣民意基金會)
這些數字再配合上依鏡新聞民調繪製出來的民眾對藍綠立委評價趨勢圖,已經充分證明柯總路線是多麼地撞牆了。

分權制衡 VS. 反共保台的主權VS.憲政拉鉅戰

回顧將近一年半的大罷免之戰,基本上可以劃分兩個重要性等量齊觀的戰場:
1、媚共VS. 保台主軸的主權戰場。
2、行政立法制衡制度(包括選罷法、憲訴法、廢監察院等等)爭議的憲政戰場。
主權戰場上罷團和民進黨說是一路贏到底也不為過。但是在憲政戰場上基本上三敗俱傷,沒有真正的贏家。於是縱使在主權戰場上民進黨大勝,但加上憲政戰場後,罷免之戰民進黨也只是佔了優勢而已,能不能最後得到翻轉朝小野大那樣的勝利仍在未定之天。這一點參考民眾對領軍的三黨總召的評價非常清楚。三人仇恨值都超過50%,而好感度都只有20%多。簡直是三人連打了快一年半的架,打的都是七傷拳,結果沒有一個真正的贏家。
在國民黨屬於輸家的主權戰場上面,顯然國民黨已經知道厲害,避戰以停損的策略已經實施一段時間了,但是在大家都是輸家的憲政戰場上,民進黨仍然在柯總召所定的路線上繼續加碼。論述從國會擴權違憲,到廢監察院將製造國會一權獨大的專制體制,到維護五權憲法,到直接民權深化台灣民主,最後甚至高舉被起草中華民國憲法的張君勱批判得體無完膚認為窒礙不可行而起草了一個予以澈底架空的五五憲草以明志。
如今由於罷免連署罷團衝出31比0的奇蹟,還出現不可思議的幽靈大軍事件衝擊令藍基層羞恥不堪,國民黨各地方黨部又被檢察官法辦得哀鴻遍野士氣低迷,很難相信這樣一個部隊真的有扭轉抗罷劣勢的條件,但罷藍的一方肯定還是沒有依循舊路線就可以高枕無憂的空間。
如今投票日就要到了,強推了一年多的路線上要大轉彎,高舉修憲大旗,規劃戰略,舖陳論述和說服眾人的時間似乎太過窘迫,但是縱使有這樣的困難。至少應該低調停損,不應該在撞牆路線上繼續升級加碼。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