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早報指出,本次投票名單中,24名「親北京」色彩的國民黨立委全數過關,民進黨高調號稱「清除親中勢力、守護台灣民主」推動這場罷免運動,選民卻不買單,顯示對「反中牌」、政黨惡鬥感到厭倦。
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教授陳奕芳(Yifan Chen)表示,票選結果雖然全數通過,但也不一定算是國民黨勝利,而是「台灣人不想看到自己的民主制度被民進黨拿來當成政治報復的工具」,而是對執政黨更加嚴格監督;陳奕芳說「台灣選民已經厭倦政治清算與內鬥,民進黨應該把重點放在真正的民生議題,例如美國關稅問題、颱風後的重建」,她警告若不這麼做,明年地方選舉恐怕還會失分。
南華早報也向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王崑義(Wang Kung-yi)、全球話智庫(Taiwan Global Talk)主任黃惠華(Huei-hua Huang)進行訪問,均表示「地方選舉重點是地方治理,不是兩岸對抗」,若沒有正當罷免理由,選民不會買單、更對「抗中保台」反感;專家指出,成為「跛腳總統」的賴清德若未來3年還不懂得謙卑施政,民怨只會更加深厚。
衛報指出,國民黨先前因阻擋預算一事引起這起罷免運動,不過26日壓倒性勝利,恐怕讓他們更加大膽,不過也讓罷團對於8月23日還有一場罷免選舉中備感壓力;國際危機組織(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ICG)東北亞高級分析師楊威廉(William Yang)指出,這場罷免運動加深了台灣的分裂,然而民進黨利用中國的威脅言論推動罷免,26日選舉結果顯示選民並不贊同這項說法,不過也不代表中國會降低對台灣軍事和政治所施加的壓力。
根據美聯社報導,罷免的結果表示民進黨無法藉此重奪國會主導權,若8月23日結果也不如民進黨預期,賴清德至2028年都將持續面對立法院的牽制;法新社指出民進黨在這回罷免活動期待造成衝擊,顯示出2024年選出的立委仍獲選民支持。
彭博、路透社也指出,「不同意」罷免的結果,喪失重塑國會結構的機會,對民進黨來說是一大打擊、政治上的一場挫敗,然而在預算審查、國防政策等重大議題上,雙方將持續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