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波大罷免雖落敗 陳方隅:成功催出公民社會動員力量
政治學者陳方隅昨點評,大罷免雖然失敗,但站在公民運動角度,這次成功催出公民社會的動員力量,大大地強化台灣民主。(資料照片/鄒保祥攝)

|即時

首波大罷免雖落敗 陳方隅:成功催出公民社會動員力量

mirror-daily-logo

2025/07/27 15:56:00

記者:

陳凱貞

攝影:

鄒保祥

全台首波罷免投票在昨天落幕,24名國民黨立委和遭停職的新竹市長高虹安罷免案全數未達門檻,以失敗告終,重挫罷免方士氣。對此,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昨(26日)點評罷免結果,他表示,大罷免雖然失敗,但站在公民運動的角度,這次成功催出公民社會的動員力量,整場運動大大地強化了台灣民主,相信公民團體的能量不會消失,他預計接下來台灣政府運作大概會被癱瘓,政府機關要做好無法運作的準備,因此更需要人民的力量監督立法院,否則後果會非常嚴重。
陳方隅首先指出,這次罷免結果就是所謂「分期付款式的民主化」代價,前威權政黨在基層仍然穩固,在地方政府各層級,「中國國民黨才是真正的一黨獨大,而且從來沒有弱過」,只要不進行轉型正義,國民黨就會繼續獨大。
「大罷免是失敗的,然而做為公民運動來說仍然是成功的」,陳方隅續指,這些罷免選區本來就都是藍營佔優勢的選區,而台灣公民們用盡體制內的手段進行自我糾錯(self-correction),整場運動大大地強化了台灣民主。
陳方隅說,罷免運動每個階段都非常不容易,尤其是在第二階段要在短時間內收集10%的連署。一開始原本評估很多區域是連二階都過不去的,甚至有好幾個選區是以衝高連署書數目為目標,結果後來幾乎全部選區都過了二階,「這本身就已經是一個公民意志的展現」,從連署結果來看就能判斷,這場大罷免運動真正催出社會力量的動員,遠遠超過民進黨有辦法催出來的力量。
陳方隅引用《鏡報》總主筆陳嘉宏所述:「這場大罷免已經蓄積可觀的社會能量,它不但為已經糟到不能再糟的台灣國會局勢注入新的活水,也重新定義反共保台的意義與價值,是台灣社會再次凝聚共識的重要過程」,從整個動員與敘事來看,罷免方有宏觀的國族敘事,也有各種微小的個人故事,還有百工百業站出來表達想法,各領域的專家都跳出來講話,「這些對台灣的愛都不會消失,且未來都會是保衛台灣的最中堅份子」。
陳方隅提到,台灣人民睿智的選擇就是把立法權託付給了中國國民黨,這就是民主的結果,人們想要監督制衡,但苦果可能會頗為嚴重。大罷免失敗的結果,可以預見接下來台灣政府運作大概會被癱瘓,政府機關要做好無法運作的準備,因此更需要人民的力量監督立法院,否則後果會非常嚴重。
陳方隅表示,民進黨確實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包括府院會的關係,政府的橫向溝通機制,總統賴清德必須要加油,必須要廣納更多的聲音進入決策圈,自他上任到目前為止,很多政治判斷仍有待商榷。雖到現在賴的滿意度都還有超過4成5,但是因為對比藍白,人們對民進黨有期待,政府必須要拿出直接跟人民溝通的方式和願景。
​陳方隅續指,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過去長時間在立院確實扮演守門人、利益交換的把關者角色,但這一年半以來,他認為柯建銘的身心狀況表現都已經到了該退休的時候了,已完全沒有能力應付目前這個立法院的狀態,大罷免的結果如此,執政黨必須好好思考對策。
陳方隅表示,「這是一場台灣對抗中國侵略者的長期抗戰,我們要比氣長」,中國會用源源不斷的資源擾亂台灣的民主政治,包括軍機軍艦擾台,甚至各種看不到的滲透與間諜,加上立法院還會有很多為中國助攻的法案,例如前陣子國民黨立委陳永康提出將兩岸關係定位成內戰狀態,阻止其他國家介入幫忙。現在國際上都在關注台灣,因此更需要公民社會投入,「做為台灣人,一直都是需要非常拚命的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