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台灣時間的1日上午公布對等關稅稅率20%,府院說明是「暫時性關稅」,將再進一步磋商供應鏈合作及232條款。總統賴清德中午11時30分更率副總統蕭美琴、閣揆卓榮泰等府院高層出面,親上火線舉行記者會說明,強調20%並非談判目標,將在爭取對台灣更有利、更合理的稅率。
賴清德說明,美國最後把232條款放進來談,因為台灣對美國的貿易逆差主要來自於半導體、ICT產業跟電子零組件產業,但是美國目前對於半導體等調查尚未公布,所以現在是進行原則性磋商,談判團隊會針對232條款與美國談判,「到時候情況應該就會明朗」。
外傳台灣將對美國投資4000億美元,涉外人士對《鏡報》表示,台美目前還未談妥投資和產業開放項目等細節,在接下來的總結性會議中,這些將會是談判重點,包括究竟要對美投資多少金額?汽車、畜牧、農產品等如何開放?還有待進一步深談。
至於台積電和英特爾傳出擬合資設立公司,涉外人士則說,這件事情機率不大,並非談判重點所在。
涉外人士指出,我方有望持續爭取更合理、更有利的稅率,目標是至少不要高於日韓的15%,當然希望能愈低愈好。另一知情人士表示,其實我方提出的談判方案,美方官員基本上是持正面態度,所以,談判進度算很快,只是最後的投資金額方案及稅率決定權是在川普手上,但「川威難測」,這也是我方官員不敢隨便去推測,最終對等關稅稅率是多少的原因。尤其,看到之前越南或日本的例子,數字最後到川普手上都還會更改,更讓參與談判的官員,頗感無奈,也不敢亂猜測最後數字。
另外,涉外人士也研判,台灣最終稅率尚未底定,也牽涉到中國因素。雖然台美談判進度良好,但基於中國方面的談判進程較慢,他認為美方可能要等中國部分談得差不多了,再確認台灣稅率。
該人士分析,從過去WTO(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過程就可以看出端倪,中國於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WTO,成為第143個成員;台灣則於2002年1月1日正式加WTO,成為第144個會員。彼此加入WTO的時間差不多,但台灣比中國稍晚一點,而這次對美的關稅談判過程,可能也有類似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