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浦釗/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日前總統賴清德出席「凱達格蘭論壇:2025印太安全對話」時強調,台灣是印太和平穩定的重要支點,將持續深化與民主國家的夥伴關係,以實力捍衛和平,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他也宣布,明年國防預算將突破 GDP 3%,同時透過軍民協力演習,驗證面對極端情境時的應變能力。賴總統的談話不僅是國安方略的宣示,更揭示一個核心訊號:台灣不是局外人,而是這場地緣競逐中的關鍵角色。
台海和平穩定 納入北約盟國全球戰略視野
這個訊號,與過去幾週國際局勢的快速發展形成呼應。英國睽違近三十年再度出動航艦「威爾斯親王號」前往澳洲參與「護身軍刀」軍演,國防大臣希利(John Healey)更在艦上公開表態——若台海發生戰事,英國已準備好在太平洋地區作戰。這是英國對台海局勢最直接、最強硬的表述,也象徵台海和平穩定已正式納入北約盟國的全球戰略視野。
同一時間,日本與菲律賓在南海舉行「海上合作行動」,刻意安排媒體拍攝中國軍艦近距監視畫面,明示「航行自由」不再只是口號,而是具象的現場抵抗。而美菲雙邊也完成第七度聯合巡航,並特別強調「協同作戰能力」與「區域防禦合作」,顯示雙方早已超越軍售與援助關係,邁向聯合作戰體系的實戰整合,為未來可能的軍事衝突進行預防性嚇阻。
這些行動並非零散回應,而是漸進式、制度化的部署。從美、英、日、澳、菲等國的戰略節奏來看,民主陣營已從戰略觀望走向威懾前移,從聯合演訓走向區域整合。強化第一島鏈嚇阻能力的戰略佈局,劍指何方,不言而喻。
中國秀肌肉、築同盟、測紅線 不再藏鋒
與此同時,中國的動作也毫不含糊。一方面頻繁派艦突破第一島鏈,進行遠海操演;另一方面與俄羅斯展開聯合軍演,範圍涵蓋日本海與西太平洋,從補給、封鎖到聯合指揮,演練科目與實戰目標越來越接近,明顯針對美日等盟邦所建構的印太安全網絡進行縫隙穿刺與壓力測試。
這是一場雙向競逐的區域局勢重塑,中國不再藏鋒,而是公然秀肌肉、築同盟、測紅線。
更嚴峻的是,這些軍事動作發生的背景,是全球多處戰爭陰影仍未散去。烏俄戰事未歇、中東衝突頻仍、東北亞朝鮮半島劍拔弩張,東南亞泰柬邊界再起爭端——全球戰略格局呈現多點壓力、多線不穩。在這樣的全球戰略坐標中,台灣的地位絕非「旁觀者」,而是毋庸置疑的地緣政治焦點。
台灣應主動擔任建構安全秩序的參與角色
在地緣壓力不斷加劇的此刻,台灣不能只是一座風暴邊緣的島嶼。我們身處衝突軸線的交界,不只是地理上的戰略座標,更是民主價值的試金石。
當全球對威權擴張感到警覺,當民主國家開始為和平設下防線,台灣不該只是被動納入的對象,而應是主動建構安全秩序的參與角色,推動印太區域民主安全機制、倡議多邊合作平台。我們的選擇,不只是回應危機的姿態,更將定義台灣存在的方式。因此,台灣必須加倍強化與理念相近國家的合作。不僅建立軍事互通機制,更應在科技、經濟、產業與社會韌性等層面,展現我們的整體戰備力與制度自信。
為因應此戰略轉型,賴清德總統已提出整體性部署的「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強化國防力量與加強經濟發展韌性,堅持與民主陣營站在一起,並以對等尊嚴的方式推動兩岸和平共榮。
正視台灣沒有「隔岸觀火」的空間 因為我們就是那片岸
當戰略風暴逼近、話語對抗升高,台灣的存在從來不是抽象議題,而是需要被清楚辨識、主動定位的主體。唯有清醒地看見台灣所處的位置,清楚選擇我們要參與的秩序,並以實力和集體意志守住這條民主防線,台灣才能在這場逼近的全球風暴中,穩住自身,反抗侵略,也守護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