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天氣遙控器」壞了以後 賴清德變成政權的臨時保管人
賴清德若無法擺脫「英系遺產看守人」的角色,無法重建可以讓人相信的語言,那麼即使他坐在總統位上,也無法主導時代的節奏。圖片摘自總統府網站

|即時

投書:「天氣遙控器」壞了以後 賴清德變成政權的臨時保管人

mirror-daily-logo

2025/08/08 06:20:00

阮元文/前政治工作者
民進黨完成史無前例的三連任,表面上政權延續順利、制度穩定,但半年過後,真相逐漸清晰:
賴清德不是在接班,而是在拆彈。
民進黨不是在轉型,而是在語言斷裂與組織失序中浮沉。
從派系分裂、社群內爆、文化壟斷到語言失能,民進黨正暴露在一個「前朝餘震未止、後繼敘事未生」的政治真空裡。這不只是新政府的困境,更是整個政黨結構性失效的信號。

一、造神停機後,總統成了代管人

蔡英文任內被戲稱「擁有天氣遙控器」:媒體讚聲、社群推播、危機踩點化解,一切都踩在節奏上。但這不是偶然,而是英系掌握完整敘事機器的成果。
如今賴清德接手這個政權,卻沒有留下來的語言模版與傳播資源。政策再多,話語出口卻乏力,媒體冷處理、輿論無感。當總統說的話不再成為公共節奏,他就只能是政權的臨時保管人。

二、蔡賴選邊站從未停過,成為制度性內耗

蔡賴之間的矛盾並未隨交接而結束,而是以更加隱晦的方式滲透整個政黨架構。
• 黨機器邊緣化、無法運行;
• 行政系統則逐步納入「賴系」;
• 中生代派系游移其間、避免站錯。
這種潛在對立造成「制度看似完整,實則空轉」的窘境:沒人願為整體執政負責,人人都在為各自派系算分。蔡賴對決從來沒結束,只是變成權力冷戰的常態。

三、側翼內爆,暴雷成為新常態

曾經,側翼是民進黨最強的空戰部隊,如今卻成為互咬現場。
• 英系帳號冷對賴政府,不願背書;
• 賴系青年反擊前朝壟斷資源;
• 社群進步派揭露補助黑箱、文化圈排他性。
原本該是放大政策、協調節奏的社群網絡,如今反而變成政黨內鬥的放大器。這不是單純的輿論失控,而是語言與信任的中樞瓦解。

四、文化資源集中,創作者只能當外圍演員

蔡政府時代投入大量資源扶植文化產業,卻在實踐上形成高度集中與圈層化:
• 補助計畫集中於特定圈層與「自己人」;
• 青年與地方創作者難以進場,只能做外包執行;
• 文化部淪為政治分贓的延伸機構。
當文化治理變成政治酬庸,語言的多元與誠實就無從生長。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民進黨即使高喊自由價值,卻無法再打動文化界或新一代創作者。

五、老綠男失分,政治美學已經改變

當代選民對政治人物的期待不再是激情或歷史情懷,而是「誠懇、溫和、穩定」的語言風格。
蕭美琴、鄭麗君等女性政治人物展現出新的敘事能力與溝通節奏,卻始終未能主導權力核心。
而仍把持權力資源的,依舊是那些話語方式停留在2008年的老綠男們。
這不是年齡問題,而是語言與審美的時代落差。民進黨若不能完成世代與語感的實質交接,將持續被社會情感淘汰。

六、首波大罷免失敗,語言破產最直接的證明

原本期待透過罷免立委反制國會濫權的民間行動,在第一波就全數落敗。群眾不是不憤怒,而是不想再替這個黨出聲。
第二波尚未啟動,社群早已彌漫犬儒:「還要動員?先整合自己再說吧。」
當罷免也成為語言失能的受害者,民進黨的政治動員力就已接近停擺。

結語:神像拆了,卻沒人補上新的語言

民進黨長年擅長造神,蔡英文是集大成者。但神像拆了,如果沒有新的信任者、講話者、敘事者出現,再延續的政權也只是政治代管。
賴清德若無法擺脫「英系遺產看守人」的角色,無法重建可以讓人相信的語言,那麼即使他坐在總統位上,也無法主導時代的節奏。
天氣遙控器壞了。
不是因為天氣變了,而是這個政黨,已經失去了它的話語權。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