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關稅有基本認識才有助對外談判
美國對全世界所有國家的稅率,恐怕都是暫行稅率。圖片摘自美國白宮臉書

|即時

對關稅有基本認識才有助對外談判

mirror-daily-logo

2025/08/07 06:50:00

呂曜志 /台灣智庫前執行長。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思想坦克》
國人顯然對前幾天美國公布對台灣的對等關稅稅率不甚滿意,包括在野黨強力抨擊,部分產業界人士亦表達憂慮。關稅談判根本上是一種賽局博弈,特別對關係基本上密不可分的朋友之間,對方往往也要考慮我們的立場,這時候國內的壓力其實也是一種對外談判的資產,可以正面看待,但這也要建立在正確的認識上,國內凝聚的共識才有作用,而不是國內吵了半天之後,反而讓談判對方跟我們之間的關係由友為敵,翻桌不談了,這是所有人都應該要避免的。我這一篇的用意,就是希望大家能在關稅上建立一些基本共識,避免被誤導。

美國對全世界的稅率談判,恐怕都是暫時的

首先我要單刀直入的說,美國對全世界所有國家的稅率,恐怕都是暫行稅率,所以當有人說我們比人家高多少,而別國從此將比我們有優勢,這都是錯的!錯的認識!為甚麼我說是錯的?這就如同其他人問我美國對台對等關稅會是多少? 我會問說,你是問現在這一次,還是以後上下之後的平均?
在我的看法,美國對全世界的對等關稅就跟股價一樣,將來都會上上下下,所以今天是這個水準,過一陣子恐怕又會是一個水準,只有趨勢與長期平均才有參考價值,也才是檢驗政策成敗的正確指標。

關稅談判就是美國總統的主權行使

為什麼會這樣?大家都忘了關稅是主權!是國內法!這次對等關稅的法源依據是甚麼?就是《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與《1974年貿易法》第604條,這兩條法律前面一條類似是「檄文與理由」,因為美國製造能力面臨危機,所以川普必須採取動作;而貿易法604條則是經貿官僚口中俗稱的「牙齒」,賦予總統針對不公平貿易行為或非關稅壁壘,及其他特定情況下調整關稅的權力。
這些都是美國的國內法,是他們行政部門的權力,極端來講,其實根本不需要跟我們商量過,也沒有所謂公布了一次後,就要維持多久的道理,因為只要美國行政部門有更多事證支持再度調整,就可以進行,這就是我說的,所有的稅率,其實都是暫行稅率。

這是一場連續賽局,沒有一次就可以說定

在我的解讀,這是一場連續賽局,不是談一回就定了、結束了,不是這麼一回事。更不會有甚麼白紙黑字給雙方簽屬,因為我再強調一次,這是兩國行政部門間在國內法的環節內相互磋商,在取得一定諒解與共識後,兩個主權獨立國家各自回去調整與執行。而不是國與國之間訂定的甚麼條約,有明確的標的,執行單位與期間,還需要雙方國會確認的,都沒有,這些說法都是嚴重錯誤,缺乏認知。
即便各國有不少有識之士,也認知到這其實是國內法範圍內的磋商,但也應該有不少人會主張採取對美強硬的報復政策,也就是說,他能用他的國內法提高關稅,則我也可以,許多人把這種人形容成義和團,但我覺得適當合理的壓力,也是好的,但要建立在對產業競爭力與國際經濟合作正確的認識上,才能做好威脅利誘的「多回合」談判準備。

小心,不要誤踏地雷區

由於篇幅問題,我只能講最嚴重的四個誤區,讓大家知道嚴重性與避免犯錯。首先是這個國家的民意把對方打成政治上的仇敵,這會直接讓談判破局,因為人家會直接判斷沒有跟你再談的必要;其次是錯估技術、人才、資金、重要設備資本財、材料與零組件與對方的連結與互動,而採取提高報復性高關稅,因為連續賽局上,不但「下一局會更早到來」,而且對方的報復強度會更強,範圍會更廣;第三是在沒有重要性的小細節上一直拖時間,這會削弱雙方的互信;第四是在不該讓步的地方堅守,但又沒有準備好替代方案,也就是沒有談判廣度與縱深。
過去大家在WTO還有功能時,都過慣太平日子了。因為關稅是在一個多邊架構底下維持著長期穩定,只有部分項目因為貿易爭端而有所攻防,其餘大體不變。現在這樣一個體制結構,被全球最重要的單一市場打破,大家抱怨在所難免,我也是抱怨,但抱怨與當義和團恐怕不能夠解決問題,搞不好問題還會更大。

要小心謹慎,不要妄想一步到位

我認為關稅談判,無非就是剛剛我談到的幾個連續賽局談判的原則。要讓雙方越來越互信,與朝好的互動發展,而不是越演越烈;盡量讓賽局回合少一點,循序漸進而進入目標區後,要小心呵護已經有的成果,因為關稅改來改去,對產業與廠商經營上絕對是不利,因為總體經濟學所談到的「菜單成本」效應告訴我們,報價混亂會讓廠商誤判。要分得清楚人家到底要甚麼,多準備一點替代方案(如投資),來讓我們能夠堅守我們需要的底線(如敏感產業保護)。
至於投資美國,我一再強調不等於要台灣人拿錢出來投,台灣在海外的錢已經很多了,高居全球前五名,以後的重點不但可以找別國一起出錢之外,還可以想辦法利用原本已經在海外的錢,開一個新題目跟對方談合作,綁住對方,說不定還有更好效果。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