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芳專欄:批評高關稅 不能沒有機會成本的概念
台美貿易關稅談判涉及美中台三角關係,台灣夾在二個大國中間,必須謀求生存之道。圖片取自shutterstock

|即時

蔡明芳專欄:批評高關稅 不能沒有機會成本的概念

mirror-daily-logo

2025/08/06 06:10:00

攝影:

林煒凱

蔡明芳/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
美國對於世界各國加徵對等關稅談判的目的是為了降低美國對外貿易逆差,因此,除了對世界各國加徵對等關稅外,各國政府對於美國的投資承諾以及對美採購也是美國關注的重點,換句話說,對等關稅與各國國內市場對美開放以及對美投資是一起談判的。在美國公布台灣關稅稅率為20%後,社會也關注台灣目前的關稅稅率高於日本、南韓的15%,在新的對等關稅計畫正式實施後,對台灣的經濟會產生多大的影響。

2025年上半年台灣對美貿易順差年增率為113.4%

根據財政部公布的六月份海關進出口貿易初步統計顯示,我國電子及資通產品(包含電子零組件與資通與視聽產品)的出口占比已從2016年44.1%增加至2024年65.2%,2025年上半年已提高至70.8%,值得注意的是,資通與視聽產品的出口占比在2024年的27.9%低於電子零組件出口占比37.3%,但是,2025年上半年的資通與視聽產品出口占比36%已較電子零組件業的出口占比34.8%為高。
就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而言,我國對美貿易順差由2018年的63.85億美元增加至2024年649.06億美元已有十倍之多,2025年上半年對美貿易順差已達到552.33億美元超過2024年上半年對美貿易順差規模258.72億美元,年增率為113.4%,由此顯見,台灣對美貿易順差的增加速度是非常快的。
在台灣對美貿易順差顯著高於日本與韓國的情況下,依照川普過去的計算方式,台灣就會面對較日、韓為高的對等關稅稅率。由於美國對我國貿易逆差主要的來源為「資通與視聽產品」產業,這也是美國232條款所關注的關鍵半導體產業關稅。換言之,當美國要跟我國討論如何降低美國對我國的貿易逆差時,就一定會討論到半導體產業,因此,在台灣對美主要出口產品集中在特定產業的情況下,我們將對等關稅與232條款的產業關稅一起談判並不令人意外,日本、南韓與歐盟的汽車產業輸美關稅均初步定在15%。

台日韓的關稅談判 衝擊美國產業差異很大

不同於南韓與日本均以汽車產業為主要輸美產業,日、韓的汽車產業與美國的汽車為市場的「競爭者」,我國主要輸美產品為AI相關產品與美國的輝達(Nvidia)、超微(AMD)、微軟(Microsoft)等品牌廠商為上下游的垂直供應商「互補」關係,因此,當美國對日、韓汽車加徵高關稅時,將使得日、韓汽車的進口成本上升,進而提高美國製汽車的競爭優勢,增加美國製汽車的銷售量。但是,當美國提高台灣的關稅時,美國品牌廠商的進口成本一定會上升,在目前尚無法找到相近替代供應商的情況下,美國品牌廠商就必須承擔部分的關稅成本,
因此,美國廠商並不會因為美國對台灣加徵對等關稅得到好處,反而會導致其利潤的降低,這樣的道理美國政府不可能不知道。因此,雖然台灣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遠高於日韓,但是,美國對台灣加徵較高的對等關稅可能傷害美國廠商的獲利,這與美國對日、韓汽車加徵對等關稅可增加美國製汽車業獲利的情況並不相同。
20250801賴清德因應美國對等關稅政策記者會_蕭美琴_卓榮泰_攝影林煒凱_2025-08-04.jpg
因應美國對等關稅,府院黨嚴陣以待,並召開記者會對外說明。林煒凱攝

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批評不能沒有機會成本的概念

由上述討論可以知道,當我們在討論美國對於日本、南韓與台灣對等關稅的分析時,美國政府對不同國家均提高關稅的作法,對於美國產業利潤的影響方式是不同的。無論未來美國對於台灣加徵的關稅是否會降低,對等關稅的談判與過去貿易協定的談判是完全不一樣的。貿易協定的談判可以選擇簽或不簽,但是,若我國對於美國對等關稅的談判不願意開放市場或增加對美投資,則台灣產業就必須面對輸美的高額關稅。
因此,無論關稅高或低都一定會有產業受到傷害,關鍵在於哪一個傷害是政府可以協助的。雖然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是普遍的認知,但是,我們會看到部分輿論一方面關心開放市場對國內產業的傷害,一方面又批評高關稅會傷害台灣輸美產業,這些批評是沒有機會成本概念的,兩個傷害並非同時發生,政府必須要做出取捨與推出相應的協助方案。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