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糖低脂就健康?醫師曝陷阱:它極少量就能殺死過半好菌 甚至引發神經退化疾病
醫師指出甜味劑反會對腸道造成更深遠傷害。示意圖/photoac

|即時

無糖低脂就健康?醫師曝陷阱:它極少量就能殺死過半好菌 甚至引發神經退化疾病

mirror-daily-logo

2025/08/14 07:05:00

編輯:

吳宜錡

許多人為了減肥、健康,選擇喝無糖可樂,或者為了放鬆吃洋芋片等加工食品,不過家醫科醫師指出,過去我們總以為「少油少糖」就健康,卻忽略了加工食品裡藏著的陷,而標榜「無糖、低脂」食品,若含有人工甜味劑、反式脂肪、乳化劑、防腐劑、色素等,反而對腸道微生物群造成更深遠的傷害。
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表示,加工食品中最令人擔憂的是人工甜味劑(artificial sweeteners),如三氯蔗糖(sucralose)、阿斯巴甜(aspartame),研究發現「只需極少量就能殺死超過一半的好菌,同時促進壞菌像大腸桿菌、念珠菌這類容易引發發炎的菌種增生」

沒有攝取真正的「糖」,它也會導致肥胖!

即使沒有攝取真正的「糖」,人工甜味劑仍會透過干擾腸道菌相,進而讓菌群失衡,導致容易肥胖、胰島素阻抗,且只需2週時間,血糖調節就會變得更差;不僅如此,人工甜味劑還會激活腸道裡的甜味受體,讓腸道黏膜氧化壓力升高、緊密連接蛋白(tight junctions)減少,導致腸漏(leaky gut)的發生。

反式脂肪、乳化劑同樣危險

李思賢指出,另一令人擔憂的反式脂肪(trans fats),其主要來自氫化植物油的成分,雖然多國已經禁用,但在某些餅乾、奶精、速食中仍可能藏有殘留,不只會破壞腸道屏障,還會引起全身性發炎。而同樣危險、易被忽略的還有乳化劑(emulsifiers),會破壞腸道黏液層,直接削弱腸道的第一道防線,讓壞菌更容易入侵,造成慢性低度發炎。
李思賢說,多數市售便利食、飲品中均含多種超加工食品添加物(ultra-processed food additives),如麥芽糊精(maltodextrin)、高果糖玉米糖漿(HFCS)、羧甲基纖維素(CMC)等,「這些物質不只是單一危害,而是組合起來形成一種『多重菌相破壞力』」同時壓制好菌、餵養壞菌、提高腸道發炎的可能性,甚至防腐劑也會無差別地殺死腸內菌群。
李思賢強調,這些變化並非只是局部性的腸道問題,而是會透過腸腦軸(gut-brain axis)進一步影響到你的情緒與專注力,當腸道菌相長期被破壞,就可能演變成腸漏症、慢性發炎、肥胖、糖尿病、免疫失調,甚至神經退化性疾病等一連串的慢性疾病;尤其是在每日反覆接觸的情況下,這些影響會隨著時間不斷累積。

回歸原型食物最佳!

建議吃東西食不只要看熱量、糖分、脂肪,也要關注成分表裡的每一個字,若能回歸原型食物,做到80%天然、20%可接受加工的原則,避免複雜加工的組合型食品,適當補充益生菌、益生元,從飲食中移除那些隱性破壞因子,讓身體的菌相重新獲得平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