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浦釗/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中菲南海衝突接二連三
8 月中,黃岩島上空一幕驚險場景,將中菲南海對峙推向新高點——一架中國戰鬥機以近距飛行逼近菲律賓海岸防衛隊巡邏機,最近僅 61 公尺,機上路透社記者清楚記錄下全程。同時,下方兩艘中國軍艦透過無線電要求菲方「立即離開」。事發同日,兩艘美國軍艦在距黃岩島約 30 海里處被發現,中方聲稱「驅離」,美方則稱執行航行自由行動,顯示美國雖在場,卻未直接干預。
在此之前,黃岩島附近海域,中國海警船在高速追逐菲律賓巡邏艇時,從右舷艉部冒險超越,結果與自家海軍軍艦相撞,艏樓嚴重受損、無法航行,成了國際焦點。更早之前,6 月中鱟藤礁海域,50 艘以上中國海上民兵船集結錨泊,拒不回應菲方驅離廣播,明顯展現「灰色地帶」壓迫手法。
三起事件時間接近、地點皆在菲律賓專屬經濟海域內,形成一條清晰的升溫曲線。這絕非偶發,而是中國刻意釋放的訊號:我能同時在空中、海上與灰色地帶施壓,不惜冒著軍事衝突風險;我不只針對菲律賓,而是以小國施壓來向大國傳遞訊號,讓美國與域外大國明白,南海主動權操之在我。
美國忙著調停歐洲 放空南海
美俄峰會剛落幕,川普試圖在與普丁會談中推動烏俄停火,並計畫再與澤倫斯基召開三方會議。外交資源幾乎全投向歐洲戰場,印太議題雖仍被關注,卻非短期優先。中國選在此刻加大行動,正是測試美國反應並對周邊國家示威。黃岩島對峙時,美國軍艦距現場僅 30 海里,卻維持航行自由而不介入,這種「存在感」與「行動力」落差,正是中國善於利用的縫隙,抓住對手分心之際加大施壓。
更重要的是,這三起衝突中有運氣成分——若 8 月 11 日不是「自家人撞自家人」,而是中國海警船撞沉菲律賓巡邏艇並造成人員傷亡,事態將跨越危險門檻。對菲而言,這是對公務船艦的武裝攻擊,美菲共同防禦條約(MDT)可能被啟動;對美國而言,這不是選擇,而是義務。
歷史總是殷鑑不遠
外交史上,不乏地方衝突因盟約與誤判擴大成全面戰爭的例子。1914 年,奧地利皇儲在薩拉熱窩遇刺,本是一樁區域事件,但在同盟體系與動員機制的連鎖反應下,迅速演變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事國都沒有預料到,開戰的決策會把整個歐洲拖進四年的血腥泥淖,最終波及全世界。
南海的現狀,雖然與一戰前的歐洲不同,但危機升溫的邏輯卻驚人相似——一次次看似「可控」的小事件,若缺乏有效的危機管控與溝通熱線,就會在累積中逼近不可逆的臨界點。當前的中菲對峙,已經跨越外交爭執與口水戰的階段,進入海空力量高頻接觸、近距對峙的新態勢,下一波軍事衝突正在醞釀。
美國應以行動 讓中國知道紅線在哪裡
美國與盟友若真要避免在南海被動應戰,就必須採取預放性措施。這包括明確重申 MDT 的適用範圍與觸發條件,強化與菲律賓、日本、澳洲的聯合巡航與情報共享,並與中國建立最低限度的危機溝通機制。讓中國知道紅線在哪裡,反而有助於避免誤判;對區域國家而言,看到域外大國有意願、有能力履行承諾,才能減少被各個擊破的風險。
南海不是中菲的「私人爭端」,而是整個印太安全架構的試金石。一旦這裡爆發軍事衝突,將直接影響全球航運與能源供應鏈,牽動東協、日韓、乃至歐美的經濟與戰略利益。
危機總是逐步升高,可能很快,也可能在不經意間完成。如果美國選擇把南海暫時擱置在優先順序之外,等到真正需要行動時,恐怕已經錯過了防止戰火的最後機會。現在還有時間踩煞車,但這個時間窗口並不會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