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傑客/國際關係博士、前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美東時間8月11日晚間,在距離關稅大限僅剩數小時之際,美國總統川普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將美中貿易戰的休兵期再延長 90 天,北京隨即跟進,暫停大部分報復性關稅。這場「最後一刻的拆彈」,避免美國對中國關稅飆升至145%、中國對美報復性關稅達 125% 的「相互毀滅」局面。
對全球市場而言,這不僅為年底購物季贏得喘息空間,更反映出川普 2.0 政府對中政策路線及節奏的調整,其目的在設法穩住雙邊經貿衝突,並進一步在全球戰略排序的大棋局裡試圖拉住中國,以便在主戰場上削弱俄羅斯。
關稅暫時休兵背後的部門博弈
即便美中兩國在地緣政治與區域安全議題上的結構性競爭持續存在,我們仍應注意,華府對中政策的形成除受戰略判斷驅動,其內部政策調整往往深受各部門間權力競逐、政策主張與官僚互動所影響。從這樣的角度出發,更能理解近期美國政策節奏的微妙轉變,也突顯出官僚政治在外交決策中的關鍵角色。
根據哈佛學者艾利森(Graham Allison)在其經典著作《決策的本質》中所提出的政府政治模式(Governmental Politics Model, GPM),決策並非來自單一理性領袖,而是多位官員根據其職位、所屬機構利益與個人判斷,透過「拉鋸、協商與妥協」形塑出的結果。其中一句經典名言是:“Where you stand depends on where you sit.” 官員的政策立場往往取決於他所處的位置與所屬機構的功能導向,進一步而言,決策就是部門間基於職能與利益的拉鋸結果。
根據《路透》與多家媒體披露,這次延長休兵的幕後推手則是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貝森特自5月起便分別在在日內瓦、英國及瑞典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展開會談,他持續主張透過談判降溫,而非讓「三位數」關稅變成事實上的貿易禁運。他的觀點簡潔明確:過高關稅對全球供應鏈、資本流動與美國通膨都將造成長期傷害。
除了關稅暫時休兵,英國《金融時報》披露,川普政府正考慮放寬部分先進AI晶片出口限制,允許輝達(Nvidia)的H20與超微(AMD)的MI308出口中國,但附帶罕見條件,企業必須將對中銷售額的15%上繳美國政府。儘管這一舉動可能引發國安鷹派擔心此將削弱美國在高科技領域對中國的遏制力,甚至可能成為未來戰略對抗中的漏洞,但對川普而言,這似乎是一場「分帳式讓步」:緩和中方壓力,同時在國內宣傳「美國收了保護費」,看來似乎是雙贏的階段性結果,
這場休兵表面是關稅戰術的調整,實則反映川普政府內部對中政策路線的微妙變化,目前由財政部長貝森特主導的「穩控去風險」(managed de-risking)路線,暫居上風。
貝森特的對中思路,是所謂的「穩控去風險」(managed de-risking),簡單的說,即為目標設定在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但保留必要的經貿互動,讓美國有空間擴大本土製造與出口。其政策核心,不在「脫鉤」,而在「可控的互賴」。這種立場與國務卿魯比歐等對中鷹派形成鮮明對比。魯比歐在日內瓦休兵協議後,雖然親自宣布將「積極撤銷部分中國學生簽證」,但仍強化對於來自中國與香港的簽證審查,特別針對與中共有關聯或就讀「敏感領域」的學生,意圖在科技與人才流通領域持續施壓。當然,此舉引發北京強烈抗議,認為違反雙方在休兵期間的互信基礎。
回到華府內部的立場,對財政部而言,金融穩定與市場預期是優先目標;對國務院與國安團隊而言,戰略壓制與安全防範才是首要任務。但從川普決定暫緩關稅大戰階段的結果來看,當貝森特能將「延後大限」包裝成既能穩定經濟、又保有談判籌碼的方案,它就成為川普總統覺得看起來合理、做起來可行,且各方都能宣稱獲勝的選項。財政部的穩控務實派壓過國務院的強硬派,使「延後大限」與「談判降溫」成為政策選項,並顯示貝森特在對中政策上暫時擁有更大操作空間。
美國的關稅暫停鍵與戰略佈局
但如果僅以經濟利益,或政府部門之間的路線競爭來衡量此次美中互動,恐怕會誤讀整體局勢的真正邏輯。美國此刻與中國接觸的核心目的,已嵌入全球戰略排序的大棋局,焦點不在中國,而在俄羅斯。
自 2022 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華府將莫斯科視為最直接的地緣政治威脅,並透過北約東翼部署、烏克蘭軍援,以及金融、能源、科技制裁等多層次手段進行圍堵。然而,俄羅斯的戰爭持續力不僅取決於自身資源,還取決於其戰略支援者,就是中國。何故?其因為北京雖未直接軍援,但在能源採購、金融結算、灰色晶片貿易與國際發聲等領域,對俄羅斯提供間接支撐。這讓美國意識到:如果中俄關係進一步緊密,將稀釋西方制裁效果,甚至擴大俄羅斯在「全球南方」的戰略縱深。因此,美國逐步採取「誘控中國、孤立俄羅斯」的策略模式,不是對北京完全放軟,而是在有限領域展現讓步,換取中方在烏克蘭議題上的克制。
再從川普的思維來看,他並不是經貿自由主義者,一向將關稅視為戰略工具,而非純粹的經濟調節工具。對盟友如台灣、日本、韓國,他用高關稅作為談判籌碼;對中國則採「先打再談」策略,先施加高壓條件,再釋出降溫訊號,吸引對方回到談判桌。
但我們須瞭解其背後是一套現實主義的排序邏輯:先確定最迫切威脅(俄羅斯),再判斷可被誘導分化者(中國),以及可以暫時被妥協的對象(部分盟友)。若能讓北京對莫斯科保持距離,即使美國在貿易上作出戰術性讓步,也屬戰略勝利。因為一旦中國在援俄的能源、資金與關鍵零組件等層面收斂,西方制裁的效力就會上升,俄羅斯的戰場持久力與國際籌碼隨之下降;美國則可減輕歐洲戰線壓力,又可回過頭來釋出更多資源在亞太地區。
這次 90 天的延長休兵,短期內穩定市場與供應鏈,也讓「穩控去風險」派在川普 2.0 政府中獲得操作空間。目前,貝森特的對中思路,亦即是「穩控去風險」派,顯然在內部官僚博弈中暫時佔據上風,但這並非不可撼動。未來若國內政治壓力、國際突發事件或中俄互動升溫,對中戰略強硬派仍重新奪回主導權。
對台灣的啟示:展現戰略耐性
在美國這種戰略排序下,台灣既有風險,也有機會。風險在於,若美中形成某種戰略默契,台灣議題可能被短期邊緣化,甚至成為雙方避險機制中的「變數」,例如高層互訪減少、軍售節奏放緩。機會則在於,只要台灣展現戰略耐性,不挑戰美方主導權,華府仍會有動機維持對台支持與防衛承諾。比如說,台灣應持續著力與美、歐、日、澳維持高層戰略對話及操作階層的合作,維繫與美國兩黨的國會交流、經貿對接與科技人才合作等低敏感性互動。
說到底,目前情勢真正的關鍵,不在於美中在這未來的90 天能否換來一紙經貿協議,而在於誰能將暫時的穩定轉化為長期的戰略優勢。對台灣而言,務須理解這不只是美中間的關稅協商,更是一場美國操盤下的全球戰略棋局,我們雖然不是談判的主角,但應密切關注並掌握大國情勢發展,掌握大國互動的節奏,持續擴展自身的自主空間與安全係數,這才是當前最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