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揭露AI迷你短影音的七種資訊操弄手法:「醜化」「宣傳」「質疑」「嘲笑」「抹黑」「虛構嘲諷」「煽動對立」與「憤怒」。數據分析顯示,在各類攻擊手法中,「質疑」「煽動對立」和「宣傳」三者總共獲得超過七成的總播放次數,顯示負面或動員性內容最吸睛 。然而,若觀察互動率,會發現「虛構嘲諷」類內容雖然觀看占比不高,其按讚與分享率卻遠超其他類別,顯示它最能觸發觀眾的共鳴與傳播意願 。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行動者並不在意讓民眾知道「這是AI」,許多影片甚至大方保留浮水印 。台灣民主實驗室電子情報組分析師嘉博指出:「用精巧AI技術做以假亂真影像的純屬個案。反而數量最多的是一看就很假的AI影像。這取代過去的政治漫畫、卡通。」 。
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主任楊政達也表示,AI讓產製免費又快速,行動者能「亂槍打鳥」,用數量和流量發揮認知操弄效果,這正是其隱憂所在 。資安院副研究員曾仲毅則點出:「最可怕的是介於虛實之間的模糊內容。」他認為,免費AI工具降低了政治諷刺的門檻,若民眾的數位識讀能力不足,將是一大挑戰 。
這場罷免運動中的AI迷你短影音攻勢,揭示了一個已然發生的趨勢:AI正成為建構「另類事實」的強大工具 。當視覺符號與情緒激化壓縮理性對話的空間,如何應對這種全新的傳播常態,是台灣社會亟待共同面對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