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蚊子現全面抗藥性!專家示警「登革熱風險升高」
根據廣州2023年的蚊蟲監測,當地白線斑蚊的抗藥性基因頻率接近90%,而2008年監測時其抗藥性還不到30%,然而根據中山大學去(2024)年中發布的研究指出,廣東省內採樣的蚊子,對擬除蟲菊酯類藥物出現100%抗藥性,換言之,電蚊香液、盤香、噴霧劑等常見滅蚊產品對當地蚊子幾乎失效。
中科院專家鄭愛華指出,廣州等城市的蚊子對菊酯類藥物幾乎完全免疫,也對有機磷類殺蟲劑具有高度抗性,主要是因為當地防蚊長期依賴單一藥劑,加上可能有錯誤用藥,例如使用殺成蟲的藥物消滅幼蟲,導致蚊子基因逐漸適應,結果形成「藥量越大,抗藥性越強」的惡性循環。
專家提醒,蚊子具有抗藥性帶來的後果不只是「打不死」,更將提升疾病傳播風險,因登革熱、屈公病等疾病都是透過白紋伊蚊傳播。不僅如此,若民眾為了滅蚊加大滅蚊藥的藥量,可能也會污染水土,甚至誤殺蜻蜓等蚊子天敵,破壞生態環境。
除了滅蚊藥還能如何防蚊?
據了解,廣東等蚊蟲肆虐地區已推動環境治理,包括要求住宅社區清理積水,減少孑孓孳生源,也鼓勵民眾多使用紗窗、蚊帳、滅蚊燈等防蚊措施。另外,中山大學團隊也在培育大量絕育雄蚊,這些雄蚊與野生雌蚊交配後會產下無法孵化的卵,減少蚊群數量,也有部分地區在特定地點放出「華麗巨蚊」幼蟲,這類巨蚊專吃伊蚊幼蟲,而且還不吸血,對人體無害。
專家提醒民眾,自行防蚊時,應該輪換用藥,不要過於依賴同一種藥劑,外出時也可選擇含「待乙妥」(Diethyltoluamide,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成分的驅蚊劑;至於天然香茅油雖然也有效果,但持續時間較短,需要頻繁補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