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公病與登革熱怎麼分?皮膚科醫師列症狀對照圖一次看懂
屈公病症狀容易跟登革熱混淆,皮膚科醫師王昭欽做症狀對照圖幫助判斷。(圖片翻攝自王昭欽臉書)

|即時

屈公病與登革熱怎麼分?皮膚科醫師列症狀對照圖一次看懂

mirror-daily-logo

2025/08/12 12:46:00

記者:

梁孝傑

近期台灣開始出現從國外移入的「屈公病」病例,引起醫療界和民眾的高度重視。屈公病與登革熱都是由埃及斑紋蚊與白線斑蚊傳播,兩者症狀高度相似,尤其在發燒及皮疹表現上常容易混淆。皮膚科醫師王昭欽特別整理了一份症狀對照表,供醫師與民眾參考,以便在等待篩檢結果前,能根據症狀特徵做初步判斷。
兩者病症皆會出現高燒、頭痛、肌肉痛、關節痛、噁心與嘔吐等共同症狀,但在特色症狀與皮膚表現上有所不同。屈公病最明顯的症狀是嚴重且對稱性的遠端關節疼痛,發生率高達87到99%,患者常感關節劇烈不適。相較之下,登革熱則以後眼窩痛為主,發生率約20至51%,這是區分兩者的重要指標之一。
20250812屈公並登革熱症狀比較翻攝自皮膚科醫師王昭欽臉書_2025-08-12.jpg
(圖片翻攝自王昭欽臉書)
屈公病患者在發燒後2至3天會出現麻疹樣皮疹,且可能伴隨點狀出血。
20250812屈公病後期皮膚症狀圖翻攝自皮膚科醫師王昭欽臉書_2025-08-12.jpg
屈公病晚期的特色皮疹表現。(圖片翻攝自王昭欽臉書)
登革熱患者則在發燒後2至5天,皮疹多呈麻疹樣,且具有獨特的「紅海白島」現象,也就是紅色皮膚中散布白色斑點,另伴隨紫斑、瘀斑等出血性皮膚表現。
20250812登革熱皮膚症狀圖翻攝自皮膚科醫師王昭欽臉書_2025-08-12.jpg
登革熱患者的紅海白島症狀。(圖片翻攝自王昭欽臉書)
口腔黏膜方面,登革熱患者常見軟顎水泡或出血點,發生率超過50%,而屈公病在此部分較少表現。登革熱還會有結膜充血的症狀,而屈公病較無此病徵。
針對難以判別的病例,王昭欽醫師建議可考慮使用「Tourniquet test(止血帶試驗)」,它是利用束臂帶在患者上臂製造局部壓力,觀察皮膚是否有瘀點出現,以評估血管的通透性,間接判斷是否感染登革熱造成出血傾向,有助於提升診斷準確性。
目前台灣尚未出現屈公病本土病例,所有病例均為境外移入,主要感染國家包括印尼、菲律賓、斯里蘭卡及中國廣東。為了預防蚊媒傳播,尤其在雨季、颱風後蚊蟲孳生旺盛期間,民眾應積極清除積水,減少病媒蚊繁殖,確保自身與社區健康。
總結而言,若出現高燒伴隨嚴重且對稱性遠端關節痛,應懷疑得到屈公病;若伴有後眼窩痛、紅海白島皮疹及口腔軟顎水泡或出血點,則應優先考慮登革熱。適時利用症狀表現及輔助檢查,有助醫師、民眾及早區分,提升診斷與治療效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