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響應文化部於日本大阪舉辦的,8月11日至20日在大阪中央公會堂登場,舉辦「台灣電影的璀璨今昔」專題影展,跨越60年影史,精選10部台灣經典之作。
15日晚間舉行的「電影之夜」交流活動,文化部長李遠雖未能親臨活動,仍透過錄音分享對影展片單的觀察,直言「這是我見過最奇怪的片單。」因為作品選擇並非主流商業或典型藝術片,而是聚焦於「實驗性」與原創精神。例如白景瑞和陳耀圻都拍過不少商業大片,卻挑了他們剛剛出道時充滿原創和實驗性的紀錄片《台北之晨》《上山》,搭配張照堂以鄉土民俗文化為主題的紀錄片《王船祭典》。
而《光陰的故事》也是在1980年代最具影響力及實驗性的台灣新浪潮電影,網羅了4個不曾拍過電影長片的年輕人楊德昌、柯一正、張毅、陶德辰,陰錯陽差竟然開啟了台灣新浪潮電影璀燦的時代。
李遠回憶參與尋找這4位導演的過程,和他們一起編劇、製作了很多電影,之後台灣電影登上了最重要的國際影展,從一些國外影評人的眼中,這股浪潮一直延續到90年代的李安、蔡明亮等。
影后楊貴媚代表台灣及導演李安經典電影《飲食男女》出席,她回憶拍《飲食男女》時是令她難忘的魔鬼式訓練,也是第一次覺得「我還可以活得下去嗎?」原來平時溫文儒雅、說話靦腆的李安拍起戲時,「一點都不是這個樣子。」
為了讓劇中3個姐妹更像一家人,並改善說話像含顆滷蛋讓人聽不懂的狀況,李安除了要3姐妹一起出去玩,去吃飯、去逛街買東西,甚至去看帥哥都好,還特地請了一個舞台劇老師來教他們唸台詞。楊貴媚心想,「我說了一輩子的話,難道還不會講話嗎?」但在經過調整後,電影中3個姐妹講話不僅像是一家人,「不看字幕也應該聽得懂我們講什麼了」。
首次赴日的《哈勇家》導演陳潔瑤則以泰雅族家族故事打動現場觀眾,直言「雖然是原住民的故事,但相信大家看了也能產生共鳴」;侯季然則攜紀錄片《書店裡的影像詩:停駐與穿越》亮相,分享拍攝120間獨立書店的十年歷程,引發日本觀眾對台灣書店文化的欽羨與共鳴。
「台灣電影的璀璨今昔」專題影展將持續至20日,放映自1960年代至2020年代的代表作,展現修復成果與當代創作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