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 Ng (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暨醫學院副教授,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
我曾對自己立下決心,不再輕易涉入政治評論。不是因為冷漠,也不是怕惹爭議,而是出於一種深沉的倦怠:面對這個資訊膨脹、輿論撕裂、節奏高速卻成果低落的政治場域,再多的理性分析與苦口婆心,往往都像是對著呼嘯而過的火車狂吠的狗,徒勞無功,無力回天。每一篇文章,彷彿都只能短暫激起一絲水花,便被更聳動的口水輿論取代。這讓我愈來愈常自問:「何必呢?」
但這次,我決定再度破戒,重拾筆鋒。不是為了誰,也不是因為哪一件特定的爭議,而是出於一股不吐不快的焦慮與責任感。因為我眼睜睜看著一位本該為台灣打開新局的總統,逐步走入一條危險的治理軌跡;看著民進黨這個扛著民主防線責任的政黨,在形象與程序之中逐漸消耗戰力;更看著一整個官僚體系,因缺乏節奏與主帥,開始出現失速、失焦、失溫的傾向。
這一切,都讓我想起一個名字——馬英九。更準確地說,是「馬英九式治理的結構性困境」,而賴清德政府正在重演,儘管他本人風格不同、人格誠懇、初衷良善。
當我們說「民進黨版馬英九」,不是為了貼標籤,不是為了酸言諷刺,更不是藍白側翼的口號。我們真正要指出的,是一種政治治理模式的雷同,一種可能讓民進黨從執政高峰跌入改革低潮的危險組合。這組合可以用三句話概括:形象優先、程序至上、衝突迴避。
這三者,本身並不必然錯。形象好,代表清廉與信任感;程序至上,代表依法行政與制度建設;衝突迴避,代表節制與風度。但問題在於,若三者疊合過度、失去戰略節奏與戰術部署,將導致決策遲緩、火力無法集中、團隊士氣低落。
馬英九時期,我們看過這一切:跨部會政策永遠「再研議」、面對中國壓力一味「表達關切」、人事用人講求「專業無色彩」但缺乏戰將、面對國會對決選擇「沉默以對」。這些看似穩健的選擇,最後導致的卻是改革停滯、民心流失、社會失望,執政團隊從高牆化為風中殘燭,最終讓民進黨重返執政,卻也讓民主防線裂出傷痕。
如今,這些跡象再次浮現。賴總統不是馬英九,但他領導下的政府,在結構與節奏上,正快速走向同樣的窠臼。
首先,過度倚重功德論,而非戰果論。賴總統上任以來,談話中常強調「我們做對了什麼事」、「我們堅持了什麼價值」。這些話誠懇、有理,但缺乏具體可觀測的政策成果表。民眾期待的不只是正確的方向,而是能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進展與改變。若無「三個月達成什麼」、「六個月完成什麼」的節奏表,價值最終會被當成空話,而非政績。
第二,程序主義凌駕於應變節奏。在資訊戰、法律戰、輿論戰交織的時代,行政體系仍習慣於公文程序與部會分工,缺乏「跨部門作戰室」的節奏感。這使得危機回應慢半拍,認知操作永遠晚一步,政策防線難以主動出擊。程序正義應該是助攻器,而不是被動的藉口。
第三,面對衝突過度克制、缺乏反制節奏。無論是國會強攻、統戰滲透、媒體亂象,政府的回應總以「高度」、「風度」、「不與口水為伍」為先,卻忽略了設定戰場、掌握節奏的必要。政治不是道德競賽,而是節奏與攻防的藝術。若只想當聖人,而不願當領軍將領,最終只會讓對手掌控話語權,自己淪為防守的一方。
第四,人事用人偏保守,缺乏政治戰力配置。賴政府的用人偏重熟悉與穩健,但面對國會、媒體與在野黨的強攻,缺乏「政治幹將」支援。從議場到政論節目,從記者會到政策行銷,缺乏一批能打、敢扛、會攻的幹部,導致施政論述被動、防守無力,前線缺乏掩護,後方指揮難以落實。
第五,對外論述缺乏邊界管理與可交付機制。台灣目前處於美中對抗的夾縫中,北京不斷施壓,華府可能變天,而我們的對外政策卻仍多停留在「態度表達」與「價值宣示」。沒有清晰紅線、沒有交付成果、沒有「可追溯的承諾」,只會讓產業界與國際盟友感到不安與遲疑。
在這樣的治理邏輯下,面對當前的三重壓力,賴政府若不調整打法,只會愈來愈陷入孤立與疲態。
第一重壓力來自中國。台海灰色地帶戰術日益升級,從軍事騷擾、經濟脅迫到資訊滲透,日日侵蝕台灣主體與社會穩定。如果政府不主動出擊,不設定反制劇本,就只能被動失血。
第二重壓力來自美國,特別是川普主義回潮與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浪潮。若台灣不以具體政策承諾換取可預期的支持,最終將被當成可以喊價的棋子,而不是值得投資的盟友。
第三重壓力則來自內部社會。歷經十多年高度政治動員與疫情創傷,台灣社會進入一種冷感期。民眾對「價值訴求」已無太多耐心,只關心「生活有無改善、薪資是否成長、政策是否落實」。若政府還沉浸於「功德論」,不給出戰果與節奏,就會讓支持者疲乏、搖擺選民轉冷、在野黨乘勢而起。
最後,還是要說,清新不是罪,堅持程序也不是缺點,克制衝突更不是弱點。但如果這些成為逃避戰鬥的藉口、放棄攻勢的理由、延宕決策的習慣,那就是治理的災難。
民進黨若真是台灣民主的最後防線,就不能只靠仁慈與氣質站著,而要能在泥濘中打得贏。唯有從功德論轉向戰果論,從形象治理走向節奏治理,從價值宣示轉為制度落實,台灣才有能力在風暴中穿越,民進黨才能不再被拖入「馬英九化」的歷史重演。這是提醒,更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