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豐偉/快樂心靈診所醫師,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作者臉書
大家想法太一致,可能會毀掉一個公司、團體或政黨。以下就以一家美國知名啤酒品牌的故事,來說明當一群人的「群體迷思」(groupthink)惡化成「群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時,會如何興致昂揚且快速地自己毀掉自己的多年基礎。
這啤酒品牌是Bud Light,曾連續數十年保持美國啤酒市場銷量第一。2023年時,因為決策階層對社會脈動與忠實消費者的隔閡,與跨性別網紅合作,一個小動作就造成軒然大波,品牌名聲受損,銷售量大大下滑,成為群體極化的經典案例。
先來講「群體迷思」,這是指高度凝聚、有同質性的團體,在累積一些成功經驗後,成員容易過度自信,低估風險,並對團體的共同信念抱持道德上的優越感,將不同意見的人視為「敵人」或「愚蠢」。這種心理機制會使支持者傾向迴避與核心信念不一致的信息,強化內部共識,對不同意見的證據裝作沒看見。
「群體極化」強調的是,當一群原本態度相近的人聚在一起,他們往往不會趨向溫和、折衷,反而會因互相激勵、強化原本觀點,走向更偏離中間的立場。一些研究指出,將許多類似觀點的人放在一起、彼此討論,最終的群體共識不會趨近原本團體的平均值,反而會被推向極端。成員為了在團體中獲得認同,往往會比他人表現得更「忠誠」、更有信仰,以證明自己是合格的一員。我們本能地害怕被群體排斥,傾向於迎合團體意見以維持歸屬感。
如果沒有設法防範,這種「群體極化」,常會讓許多企業、團體、政黨意外遭受重擊。
2023年初,Bud Light 新上任的市場副總裁艾莉莎・海涅斯海德認為Bud Light過去的形象「充滿兄弟會式的陳腐幽默,與時代脫節」,需要更明亮、多元和包容的定位來吸引年輕族群。於是在3月時,Bud Light 決定與一位有數百萬粉絲的跨性別網紅迪倫・穆爾瓦尼合作,在社群媒體上宣傳Bud Light,展現品牌對多元平權的支持。
2023 年 4 月 1 日,NCAA 決賽期間,穆爾瓦尼在IG上發布與 Bud Light 合作的影片。她身著經典電影《第凡內早餐》女主角造型,戲謔地說:「我才剛聽說所謂的『三月瘋狂』原來跟體育有關呢!」並幽默裝傻,強調自己不懂體育。影片中她展示了 Bud Light 專門寄給她的定製啤酒罐:罐身印有穆爾瓦尼本人的肖像,以慶祝她「成為女性滿一周年」的個人里程碑。這支廣告風格輕鬆滑稽,符合她營造的爽朗形象。
對Bud Light來說,這是個小成本製作的行銷方案,沒想到卻引發社群網站上的怒火。來自保守派社群與政治人物的抨擊接踵而來,嘲諷的影片不斷出現。鄉村歌手、保守派歌手表示以後演唱會不讓Bud Light啤酒進來。「反Bud Light」成為另一種可以得到集體認同的病毒式社會運動,一個網紅短片意外點燃全國性輿論風暴。
這時,Bud Light開始「兩面不是人」。公司低調表示,這只是一個例行性小活動,迴避的姿態,引起進步派人士不滿。隨後數周,Bud Light 官方的推特、IG 等社群帳號停止更新內容,關閉貼文評論功能避免爭吵,內部員工士氣低落,「高層一個多月都沒正式對內說明,我們完全摸不著方向」。這段期間內部瀰漫著驚慌和决策失序的氣氛,多名員工批評領導團隊不作為,只想鴕鳥避風頭。
Bud Light在風暴中,既沒有公開道歉,也沒有力挺穆爾瓦尼,只是不斷強調「這只是一場小型行銷活動,我們並沒有販賣那個啤酒罐」,於是就繼續兩面不是人。在全球營收持續成長的趨勢下,Bud Light在美國市場卻嚴重衰退,母公司股價下跌12%。尷尬的是,這時連同志酒吧也抵制Bud Light,因為Bud Light沒有展現出捍衛多元價值的勇氣。
在日後專業媒體的分析裡,認為Bud Light行銷團隊在討論策略時,內部的共識有嚴重的認知偏誤。高層熱衷於透過社會議題行銷扭轉品牌的衰退,在同溫層內強化「這麼做一定對」的信念,卻低估了傳統主流消費者的反應。團隊缺乏來自不同觀點的質疑聲音,未充分評估與品牌核心客群價值觀的落差,導致決策時過於樂觀、一致地認同該活動方案,陷入決策盲點。內部討論因成員背景和理念相近,互相激盪反而出現「群體極化」,最終做出偏離市場現實的決策。
企業、團體、政黨該怎麼做,才能避免「群體迷思」與「群體極化」帶來的災難性決策?這又是另一個課題了。Bud Light案例告訴我們的是:「市場」有無情的一面,明明是帶有理想性的行動,但如果在決策與執行層面上沒有深思,就有可能遭遇市場、群眾或選票的反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