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在台南市長任內為了抵制收賄涉貪的國民黨議長李全教,拒絕前往議會備詢令人印象深刻,很多人因而認為他是個強硬獨斷的政治人物,其實這樣的評價略顯面片面。賴清德的個性有強硬不妥協的一面,但那是針對他所信仰的基本價值,例如他當立委時怒斥阻擋國防預算付委的在野黨立委,激動到連「他媽的」三字經都罵出來;但他其實也有優柔寡斷迴避衝突的一面,例如他明明知許多閣員已經不適任不合理,但卻沒有蔡英文當機立斷,而是舉棋難定猶豫不決,許多不適任閣員就這樣留著留著最後留成愁(仇)。
人的個性會決定自己的命運,但是總統的命運會決定一個國家的國運,所以當總統的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能夠針對自己個性的不足之處努力地加以補強。在台灣政壇上,賴清德是一個相當獨特的存在,他從政30年,不收禮不送禮也幾乎不應酬;他幹過4任立委、2任市長,當過閣揆與副總統,卻沒有任何政治班底,從沒有一個政治幕僚跟他超過10年,就連現在的總統辦公室主任陳羿伶都是5年前從前立委(現任工程會主委)陳金德身邊借將。說好聽點,這是潔癖,讓他明哲保身不惹政治塵埃;說難聽點,這是龜毛,代表你不好相處,身邊沒有為你賣命的死士,當然也少了敢直言進諫的幕僚。
兩年前,在賴清德仍是副總統,在甫接任民進黨主席之際,我寫了一篇《賴清德的身邊沒有「馬永成」 也看不到「劉建忻」》的專欄,大意是,賴清德如果想競逐大位,駕馭國政,一定要建立屬於自己的「內圈幕僚」。這「內圈幕僚」未必要如當年李登輝身邊的蘇志誠或陳水扁身邊的馬永成一樣,擁有「御前行走」兼「帶刀侍衛」的份量,但至少要如蔡英文執政時的劉建炘或黃重諺,可以有足夠的政治能力,能組織一群各有職司,平常時候能為老闆分憂解勞,關鍵時刻敢於犯顏直諫的幕僚團隊。
原因很簡單,「天下之大,非一人能獨治」。身為總統,你不可能仰賴自己的天縱英明來處理國政,一定要充分授權,定時管考,才能分工負責。也由於現代的政治社會高度地分殊化,作為總統要逼迫自己定期地接收反對的意見,這未必是要把反對人士請到總統府來,但一定要讓自己的內圈幕僚裡有「藍軍」,甚至是「紅軍」的反對看法。尤其,扮演這種角色的人不用擔心得罪總統老闆,才能讓他們暢所欲言。
很遺憾地,兩年過去了,賴清德似乎依舊以他擔任市長,甚至立委時用人的慣性在處理國政。他顯然沒有建立內圈幕僚裡的「藍軍」或「紅軍」角色(或者說有這樣的人,但做得不到位),以致於對726罷免大失利顯得手忙腳亂不知所措,「認錯」認得不乾不脆,史上最久的內閣改組過程就在所有人眼皮下發生。也由於時間拖太久,支持者的憤怒不平無從宣洩,最後就一股腦地把怒氣倒給賴清德。
此刻立院黨團的大亂鬥就是一例。比起蔡英文時代的「一致政府」,賴清德面對的是一個朝小野大的「分立政府」;此時,立院黨團總召是一個絕對關鍵的戰略位置,因為他必須與在野黨協商征戰,幾乎代表半個民進黨政府。理論上,所有人都會認為柯總召的指令就是賴總統的意向,但從郭國文與林淑芬的爆料內容來看,又似乎不是如此。這件事到底是怎麼發生的?賴清德為什麼沒有去弭平這樣的分歧?當最基本的黨政協調機制都莫衷一是時,也難怪連普發一萬元這種公開考題都處理得一團亂,這樣的少數政府如何在立法院打仗?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賴政府的國安團隊。現任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是民進黨的「外交教父」,現任外交部長林佳龍是民進黨的「派系大老」,現任副總統蕭美琴又是長期浸淫在外交事務、素有好評的前駐美代表。他們之間,到底誰聽誰的?理論上,應該是由職位最高且有駐美績效的蕭美琴負責總其成;只是,蕭美琴個性敬謹,賴清德也沒有做出裁示,許多國安問題也同樣就懸在半空中。
這就是賴清德一定要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內圈幕僚的主因。只有讓幕僚們無所顧忌地暢所欲言,總統才能聽到他不容易得悉的反對聲音,也因為有與幕僚們不斷辯證的過程,做出的決定比較不容易出錯。當總統與幕僚擁有這種「共同決定」的過程,會讓總統更有底氣面對爭議與挑戰,也會讓知道總統想法的幕僚更勇於任事全力以赴。當好壞能夠一起承擔時,彼此也更願意互相補位,許多亟須處理的事情不會被攔置冷凍無人聞問。
李大維日前出版個人回憶錄《和光同塵》,其中有一段描述蔡英文與她的內圈幕僚互動的過程令人印象深刻。李大維說,蔡英文雖然是國家元首,但其貼身幕僚對她講話卻十分直接,這讓出身外交體系的他非常不習慣;蔡英文覺察了李大維的拘謹,告訴他這就是民進黨幕僚的風格。李大維事後回想:「這群幕僚聰穎、低調、敏銳、忠心且富有執行力,確實做好管制、考核的工作,是貫徹執政目標的重要因素。」
這群蔡英文幕僚目前仍分散在民進黨政府裡,有的人甚至還在賴清德身邊。面對這場執政困局,賴清德或許可以找這群人好好聊聊:你的困境如何而生?如果借鏡昔日經驗又可以怎麼應對?只有賴清德把自己的處境想絕了,民進黨也才有機會絕處逢生;也只有賴清德自己真正改變了,他才有機會帶領團隊與支持者跟著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