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楷謝/社會人士
在漢娜・鄂蘭筆下,「人之所以為人」,在於能夠在公共領域中被看見、被聽見,以行動與言語構成真實的存在。那是一種政治性的現身,是在人群之中展現自我、彼此承認、互為見證的場所。鄂蘭提醒我們,真正的政治並非私領域的延伸,而是人與人之間,在「出現」中所建構出的現實。
而今,台北總統府前的那片廣場上,一場政治行動正在上演。標榜「清流」的民眾黨,在烈日與鏡頭之下吶喊標語、朗誦訴求,甚至安排戲劇性的舞台與視覺(勒警察脖子);一切看似公共領域中激昂的「出現」,卻不免讓人產生一種詭異的不協調感。
鄂蘭所說的「出現」,需要他者的見證,而這裡的「他者」,早已從共思的公民變成了按讚、留言、直播點閱的消費者。參與者的身分不再是「人民」,而是「表演者」,而觀看者也不再是政治共同體的成員,而是「市場」,更諷刺的是,有些人一邊參與抗議,一邊自拍直播;他們在抗議舞台上扮演著自己,也同時像極了社交媒體上喧鬧卻空洞的小丑。
這樣的場景,不禁讓人想問:我們還能在這種公共行動中找到任何政治的本質嗎?
或許鄂蘭會說,這不是公共性地「出現」,而是一種公共性地「失蹤」。在資訊與影像構築的舞台上,出現變成了自我消費,聲音變成了商品,表達變成了行銷活動,政治成為了娛樂製造業的一環。
公共領域的消失,不是因為沉默,而是因為眾聲喧嘩,是的,行動者的確「出現」了。但這種出現,不再是真實的政治存在,而是一場徹底商品化的公共悲劇:一邊高喊民主,一邊自願成為商品與小丑的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