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修/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終身特聘教授,目前在泰國訪問研究
2025 年 8 月 28 日,泰國憲法法院裁定罷黜總理貝東塔(Paetongtarn Shinawatra),也是欽那瓦家族的第三位總理,政局再度陷入震盪。這一判決不僅重演了「選舉勝利卻難敵精英干預」的政治宿命,也象徵著「欽那瓦循環」的逐步衰退。與此同時,「橘色政黨」雖然代表新世代改革的政治能量,卻同樣受制於體制框限與深層國家,使其難以真正掌握權力。
循環中止
廿一世紀的泰國政治,可謂是「欽那瓦循環」的縮影。2001 年塔信(Thaksin Shinawatra)成為泰國首位擁有國會多數席次的總理,開啟欽那瓦時代;然而,自 2006 年塔信與 2014 年盈拉因政變下台,到 2025 年貝東塔遭司法罷黜,欽那瓦家族三位總理無一能倖免於軍方、司法與精英集團的干預。不同的是,貝東塔的下台並未激起大規模街頭抗爭,這與塔信和盈拉時期形成鮮明對比,也顯示家族政治號召力的減弱。
所謂的「橘黨」是指 2018 年成立的「未來前進黨」,到 2020 年因解散而延續為「前進黨」,再到 2025 年出現的「人民黨」所承繼遞嬗的年輕世代政治能量。這股「橘色力量」最初由塔納通(Thanathorn Juangroongruangkit)領導,後來由皮塔(Pita Limjaroenrat)接棒,皆以挑戰軍方、限制王室特權與推動制度改革為核心訴求。雖然政黨名稱因司法打壓不斷更替,但背後的青年與城市中產支持基盤始終堅固,使「橘色政治」成為泰國世代裂縫的象徵,也是改革理想一次次被否決卻持續回潮的證明。
泰國政治的最大結構性問題,在於「深層國家」的制度化否決權。王室、軍方、司法與官僚長期透過憲法設計與司法判決,防止改革派執政。現行憲法規定總理必須同時獲得眾議院與參議院過半數支持,但 250 名參議員幾乎全由軍方與保守派任命,這使得橘黨即使贏得選舉,也難以推出自己的總理。公開政變的成本日益升高,精英集團更傾向透過司法裁決與「代理政黨」間接掌控政治,這種治理模式既能保有選舉合法性,又能維護既得利益。
世代裂縫
泰國政治版圖正在從「地理分裂」走向「世代分裂」。橘黨的支持者主要來自年輕世代與城市中產,這與 2020 年以來的青年抗爭高度重疊,使其「改革者」形象更加鮮明。相比之下,為泰黨仍依賴北部與東北農村選民。這種差異不僅反映出選民結構的轉型,也揭示了泰國政治逐漸走向「代際對抗」的新局面。
在「進步派—保守派—塔信派」三角格局下,橘黨始終面臨困難抉擇。近期,為泰黨一方面推動申請解散國會,試圖以此取回政治交易籌碼;另一方面,人民黨則轉向支持泰自豪黨黨魁阿努廷(Anutin Charnvirakul)出任總理,顯示保守勢力的新交易正在形成。對橘黨而言,若選擇與為泰合作,雖然可能換取入閣與政策影響力,但勢必稀釋改革形象,甚至遭支持者指責為「背叛理想」。若選擇保持距離,則能維持改革正當性,卻可能長期無法跨越執政門檻,被邊緣化於新的權力重組之外。這種在「理念與權力」之間的拉鋸,使橘黨始終處於尷尬位置。
雖然近年軍方避免公開政變,但在國防與民族主義議題上仍掌握壓倒性優勢。邊境衝突或安全危機,往往為軍方提供再次介入國政的正當性。若橘黨在外交或安全政策上觸動軍方核心利益,新的干預甚至政變仍非不可能。泰國仍深陷「軍事監督式民主」的結構,民選政府難以完全掌控國家走向。
交易政治
泰國政治至今仍無法跳脫王室俯視下的「交易政治」格局。政治人物及其政黨若要當政,往往必須先取得王室的認可與庇護。阿努廷正是當下被視為「王室喜歡的人選」──他能在政局震盪時浮上檯面,不在於群眾號召力,而是因為被認定能確保體制穩定。泰國政壇的權力重組仍由密室交易決定,而非取決於選票席次的多寡。對橘色政治而言,即使擁有廣泛的青年與城市支持,也必須在王室設定的框架下行動。
橘黨正面臨多重困境。最核心的是制度封鎖與司法干預,使得它即便在選舉中勝出,也可能因法律操作被迫退出權力核心。同時,參議院的結構性否決權,讓它的選舉優勢難以轉化為執政權。再者,橘黨雖然在年輕人與城市中產中支持率高漲,但在農村缺乏突破,無法形成全國性基礎。更複雜的是路線問題:與為泰黨或泰自豪黨合作可能換取政策空間,卻會削弱改革形象;若選擇獨立,則恐長期被邊緣化。此外,在軍方與王室俯視的陰影下,是否堅持刑法第 112 條修法的立場,都讓橘黨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貝東塔下台意味著「欽那瓦循環」不再是泰國政治的唯一主旋律,但並不代表欽那瓦時代徹底終結。為泰黨仍在農村保持優勢,而「橘色政治」則成為年輕世代的改革象徵。當前泰國正處於「舊勢力衰退、新力量受限」的交會點。「橘色力量」若能在理念與現實之間找到平衡,不僅有機會突破體制障礙,更可能為泰國民主開啟超越舊循環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