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安全破口──泰國在泰柬衝突與緬北戰爭的雙重邊境壓力
東盟臨時觀察團考察泰柬兩國邊境衝突現場。東方IC

|即時

東協安全破口──泰國在泰柬衝突與緬北戰爭的雙重邊境壓力

mirror-daily-logo

2025/08/27 06:40:00

陳佩修/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終身特聘教授,目前在泰國訪問研究

從東到西的雙重壓力

東協被期待作為區域安全的穩定器,但「成員國間不發生戰爭」的宣示卻出現反諷:東協共同體成員未能在的政治安全層面互助合作,反而在近期出現軍事衝突。自詡為「大陸東南亞樞紐」的泰國,卻同時面臨東西兩條邊境的壓力。東邊,泰柬因柏威夏神廟爭端再度爆發軍事衝突;西邊,緬甸內戰持續,民地武與緬軍激戰引發難民潮與跨境安全威脅。東西兩線壓力不僅讓泰國疲於應對,也讓外界懷疑:泰國是否正成為東協安全體制的破口?
本文結合「邊境政治」與「安全化理論」,並參照「邊境霸權」與「東協程序中央性」的概念,分析泰柬與泰緬衝突的異同,以及它們對泰國政治與東南亞安全的衝擊。

泰柬衝突:民族主義的象徵性安全化

泰柬關係的緊張,可追溯至殖民時期的邊界劃分。19 世紀末,暹羅與法國殖民政權爭奪柬埔寨邊境控制權,柏威夏神廟便在那段歷史中被劃入柬埔寨領土,在暹羅(泰國)形成一種近似「國恥論」的社會記憶。例如,2003 年曼谷爆發針對柬埔寨大使館的暴動,起因就是媒體報導吳哥窟主權爭議,類似事件為後來的柏威夏神廟爭端埋下伏筆。
2008 年柏威夏神廟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後,民族主義情緒再次被喚起。近年泰柬雙邊軍事行動其實相當克制,但在國內政治語境中卻被放大。根據安全化理論觀點,當政治菁英將某一議題包裝為「安全威脅」時,就能正當化人員與資源的動員。對泰國軍方而言,捍衛邊境不僅為地緣安全,也是國防預算與政治正當性的來源;對柬埔寨而言,抵禦外侮則是政權合法性的民族動員基礎。這使得泰柬衝突常被呈現為「民族主義劇場」,其軍事實質影響性並不大。
然而,對邊境居民而言,升級為軍事衝突造成的邊境封鎖與貿易停滯卻是真實的經濟衝擊。這顯示出邊境政治的張力:中央政權藉民族主義情緒獲益,邊境居民卻承受生活經濟的損失。

緬北戰爭:戰爭外溢的實質性安全化

與泰柬的象徵性衝突相比,泰緬邊境問題更為嚴峻。自 2021 年緬甸軍政府政變以來,民地武組織與緬甸政府軍的戰鬥加劇,特別是在克倫邦與撣邦領域。對泰國來說,這不是遠方的戰爭,而是切實外溢的治理挑戰。
首先是難民問題。數以萬計緬甸居民湧入泰國邊境,泰國面臨安全控制與人道援助的兩難困境。對泰北的清萊、夜豐頌等省份而言,學校、診所與收容所承受龐大壓力,當地居民也必須與難民共享有限的公共資源。其次是跨境安全問題,武器、毒品、非法經濟滲入,使邊境治安惡化。由於泰緬邊境山區交通不便,跨境走私往往難以杜絕,形成毒品經濟與黑市網絡,甚至滲入合法的農產品與物流市場。
2001945189522472973_2025-08-25.jpg
數以萬計緬甸居民湧入泰國邊境,泰國面臨安全控制與人道援助的兩難困境。東方IC
此外,邊境治理困境浮現。地方政府與軍警常在「治理」與「妥協」之間擺盪,部分官員甚至默許黑市經濟運作,以換取暫時的穩定。因此,非法網絡嵌入正規秩序,使邊境安全與治理陷入惡性循環。這類衝突正是「實質性安全化」的體現:議題並非僅靠話語建構,而是真實威脅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

異同比較:文化象徵 vs. 安全挑戰

若將泰柬衝突與緬北戰爭並置比較,可以看出二者本質上的差異。
就泰柬衝突而言,是偏向文化象徵與民族主義的情緒動員,核心在「歷史記憶/民族主義/領土象徵」;軍事摩擦小,但政治動員效應大。就緬北戰爭而言,則是偏向實質性,核心在「戰爭外溢/難民問題/跨境治安」;對地方社會經濟的衝擊,深遠且長期。
兩者都揭示泰國邊境政治的結構性弱點:中央與地方缺乏協調,軍方傾向以安全化治理取代跨境合作,最終造成邊境居民承擔不成比例的衝擊。

外部角色:東協的程序中央性與中國的邊境霸權

就東協而言,在泰柬爭端中僅能提供對話平台,缺乏強制力;在緬甸內戰議題上,則更顯無力,成員立場分歧使其介入有限。2012 年金邊峰會因南海問題而無法發表共同聲明,凸顯了東協「共識決」機制的限制,也真正體現東協的「程序中央性」,即東協只能維持議程,難以主導衝突解決。
對中國而言,其角色更加積極且複雜。在柬埔寨,中國以基建與援助加強對洪森政權的支持,柬埔寨也因此成為中國在東協的鐵桿盟友。至於在緬甸,中國同時與軍政府保持合作,並與民地武維持聯繫,確保中緬經濟走廊與能源管道安全。換言之,中國「兩邊通吃」,以經濟與政治滲透形塑邊境秩序,這正是「邊境霸權」的典型實踐。
泰國的邊境壓力並非純粹的雙邊問題,而是被區域大國競逐與東協制度侷限所放大的結構性困境。

CLMVT次區域整合:合作平台與矛盾節點

除了東協與中國外,「柬寮緬越泰」(CLMVT)次區域合作也成為泰國處理邊境問題的重要平台。這個由泰國主導的框架,宗旨目標是希望藉由跨境基礎建設、產業鏈整合與旅遊合作,把大陸東南亞五國聯結成更緊密的「次區域整合」經濟帶,進一步提升泰國作為區域樞紐的地位。
然而,邊境衝突直接挑戰了 CLMVT 的整合願景。對泰柬而言,邊境衝突使口岸貿易與農產品流通經常中斷,削弱合作的信任基礎;對泰緬而言,戰爭外溢與難民問題更使跨境基建與勞工合作變得敏感。換言之,CLMVT 的「互聯互通」願景常被成員安全衝突所拖累。
在外部因素上,CLMVT 既是泰國「自製平台」,用來平衡中國主導的「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GMS),卻無法避免與中國力量的競合。中國已是柬埔寨最大投資者,也在緬甸維持雙重影響力,這使得 CLMVT 難以脫離中國勢力的陰影。
因此,CLMVT 的前景存在隱患:一方面,它可能提供一個「經濟合作與共同利益」的框架,幫助邊境降溫;另一方面,若衝突持續,CLMVT 也可能淪為紙上藍圖,甚至被中國影響力架空。

泰國的選擇:從安全化治理到韌性治理

泰國的政策挑戰在於如何避免陷入「過度安全化」的惡性循環。在外交層面,泰國需在東協與中美競爭中靈活周旋,避免成為外部勢力的棋子。在軍事方面,泰國軍方雖是邊境治理的關鍵,但若過度將衝突安全化,勢必犧牲邊境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
此外,就邊境治理而言,泰國需要更長遠的戰略以推動跨境合作與經濟韌性建設,降低居民對非法經濟的依賴,讓邊境不再只是衝突的出口,而能轉化為合作的前沿。

泰國的邊境測壓計

泰柬衝突與緬北戰爭雖然性質不同,一為「象徵性安全化」,另一是「實質性安全化」,但都揭示了泰國邊境治理的制度性困境。若泰國仍將邊境單純地視為國防防線,而非跨境合作的前沿,則週期性衝突將持續重演。在安全化治理之外,引入韌性治理與跨境合作,泰國才能從「被動測壓者」轉向「區域穩定推動者」,也才能發揮CLMVT 樞紐的功能角色,裨益東協的安全與發展。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