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討論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由來自美國、歐洲的半導體領袖與台灣兩大半導體業者,一起討論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版圖中,所扮演的獨特且不可或缺的角色,更是難得場合,他們一致認為,台灣已從單純的製造中心,演變為引領全球AI創新的關鍵樞紐。
吳田玉在開場時便明確指出,台灣是半導體製造領域的「王者」。這種卓越的製造能力,讓台灣從PC與無線技術時代,成功躍進至AI時代。然而,對話揭示了台灣遠超於此的價值。英飛凌執行長Jochen Hanebeck稱讚台灣已發展為一個「AI 產業樞紐」(AI hub),所有相關技術與應用都匯集於此。
侯永清與吳田玉皆強調,台灣的核心優勢在於其 「最堅韌且最全面的生態系」(the most robust and comprehensive ecosystem)。這個生態系並非由台灣單獨建立,而是長達30年與全球夥伴共同協作的成果。
侯永清詳細闡述了台灣供應鏈的兩大優勢,首先是速度與靈活度,台灣科學園區的組織架構,能讓從法規到營運的所有流程都運轉得非常快。
還有地理優勢,有北、中、南三大科學園區,讓任何所需的材料與設備都可以在一小時內快速取得,這份便利性是其他地方難以比擬的。
最後是跨越邊界,從「隨機合作」到「相互依賴」,也是這場對話最引人注目的觀點之一,是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角色的演變。吳田玉表示,過去台灣與歐洲半導體產業之間的合作多是「隨機性」的。然而,隨著AI運算需求與車用電子、機器人、自動駕駛等領域的融合,這兩大過去獨立運行的產業,其發展曲線已然匯合。
談話最後,Jim Keller 提出了半導體產業的未來願景。他認為,儘管地緣政治等因素可能帶來挑戰,但產業不應陷入全面在地化的困境。他強調,真正的核心競爭力來自於 「速度」 與 「人才」。Jim Keller 提到,他正在努力讓晶片製造過程變得更快,因為整個供應鏈的每個環節都需要加速。他甚至表示,AI 的發展不僅不會減少對人才的需求,反而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