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盈勛/臺北藝術大學教授
大罷免二連敗,核三延役公投雖然沒過關,贊成票卻高出甚多,乍看本文標題的讀者,或許會以為這又是一篇檢討民進黨的文章,只是漏了一個黨字。畢竟,任何名字用久了,往往就變成一個抽離的符號,某黨選舉失利,當然是檢討這個黨,跟他叫什麼名字關係不大。
黨可能有問題,也很需要檢討改進,但台灣人思考台灣政治,向來十分內向,雖然口說討厭綠藍白惡鬥,但討論的仍多數是綠藍白惡鬥,似乎台灣的政治進程,既跟全球的政治局勢變化無關,也跟世界的價值移轉無涉。但事實真是如此嗎?我說,我們要是忽略了這兩個向度,對民主進步黨的檢討就將局限於這個黨而已,那這種檢討就流於表層,這個黨就算真心檢討了,下次還是輸,因為輸的可能不只是這黨,而是民主進步以全球為範圍在倒退。
民主在倒退,右翼大崛起,過去十年間,是個再明顯不過的動態。自由之家的調查,全球自由度連續19年下滑,全球的極右與右翼政黨,尤其是左翼與進步理念的發源地歐洲,在近年的選舉中,不是取得執政權就是國會席次大增(少數的例外如英國,工黨也不是靠選票增加獲得執政權,而是極右勢力崛起分散了保守黨的選票)。只不過,我們似乎都覺得,這跟台灣沒有關係。
沒有關係嗎?讓我先從一個微觀經驗開始。去年我在課堂上問學生,贊不贊成台灣發展核電(那時還沒有核三延役公投議題)?在場約莫末二十個學生,只有一個反對核電。
課堂的好處,就是可以逐一瞭解年輕人的想法。對現在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來說,核電就跟其他發電方式一樣,是多元發電方式的一種,不是追求進步價值的表現與實踐。
你要追求進步價值,先要知道進步是什麼,確定進步是可能的,然後才談得上要不要追求進步。
但今天的進步,卻是被自己的腳步絆倒了。西方社會上個世紀中葉以來的社會進程,進步促成了多元,但今天,多元卻是弔詭地消滅了進步。當眾生/聲平等,沒有人可以把自己的價值強加別人身上成為鐵律,又有那個價值是進步的?進步是什麼,進步就是我/我們相信相甲比乙好,所以我們要甲不要乙。
但現今的世界是,你要尊重核能也是乾淨能源的說法,你不能否定未來科技有可能解決核安問題,但是當所有的選項都多元並列,說核電是發電選項之一而已不也合情合理,喇來進步價值?
理性分析沒出路,價值體系已然崩潰,求諸神明便也一樣合很合理。在多元主義是唯一王道的年代,當所有的價值都均一價,沒有好壞優劣之分,人們也就不可能有能力做出選擇。
沒有能力做出選擇,交給神明、領袖與偶像幫我們做選擇最容易。因此,全球出現民粹主義領袖當道並不是偶然,川普、韓國瑜與柯文哲都是這種時代精神的產物,這些民粹領袖並不真的有能力做出選擇,前述三者共同的特色之一就是包牌,政策與言論既忽左忽右、不左不右、也可左可右,但他們自己跟他們的選民都不介意,甚至也可以說什麼都有,其實最多元,關鍵是有人人提出召喚,有人追隨,這樣就夠了,你要小草理性思考,這是緣木求魚,但他們的口號也可以是科學理性務實,就像你的進步不是我的進步,你的理性也不是我的理性。
做不出選擇的社會,一定是偏右的,因為右翼立場更接近「自然狀態」。如果你要給左右一個簡易的分類,右派傾向維護現有狀態,左派則是想望改變或是革命現有體制,但是當每個人都要做自己,現況也就取得前所未有的正當性與合理性,而維護自身利益、排擠外來族群、不去思考跨世代的未來,這都是很自然而然的人性,雖然我們也不能說人性中完全沒有追求公平正義的一面,但超越性的共好價值,多半還是要靠後天的努力才能習得,靠眾人的集體行動才能完成,但若沒有人可以用自己的價值來要求別人,每個人也就是原子化的個體,那進步又如何可能?
因此,黨或許有問題,但民主進步的問題是更為根本性的,是這個時代的精神危機。民主進步黨與最近組聯盟的進步陣營小黨,其面臨的挑戰,可能比我們認識的更為深重。你要不提出一個可以感召人們的新進步論述,要不就是心懷理想但也跟著裝神弄鬼,否則這些黨做得再好,說不定也難逃在時代精神中滑坡而下的命運。遺憾的事,我們還看不到進步力量有這種應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