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表示,該影片在反罷免論點的比例分配及民進黨與罷免團體關係的細節處理上有所缺失,例如未補充某些政治人物的公開表態,導致不同立場觀眾失望,使頻道意外捲入爭議核心。他承認,腳本引用「民進黨議員配偶文章」時,疏忽未查核背景,屬於製作瑕疵。後續在處理核四公投等議題時,團隊已加強把關,視這些教訓為成長養分。
他強調,頻道一貫以「正反並陳」呈現多元觀點,但網路上斷章取義頻繁,部分網友僅挑選片段內容,誤解為「假中立」,忽略影片後半的反方論述。志祺七七感嘆,當前網路環境情緒激化,理性討論空間縮減,讓他質疑這種對話形式是否已不合時宜。
回顧十年前,志祺七七與團隊希望透過內容促進不同立場間的對話與溝通。然而,隨著社會對立加劇,他坦言這種方式的效果愈發不明顯,甚至質疑是否該繼續堅持。針對「拿標案洗地」的指控,他澄清團隊合作對象涵蓋中央部會、各黨派地方政府及學術機構,標案本質是提升政府效率的正當機制,而非特定政黨的工具。他舉例,過去也曾為柯文哲主政的台北市政府製作城市博覽會宣傳,質疑若按此邏輯,是否也被貼上「白營側翼」標籤?
頻道近期遭大量惡意留言攻擊,志祺七七坦言對團隊士氣與收入造成重創,流量暴跌、廣告商卻步,讓他一度萌生停更念頭。他感嘆:「努力十年,卻眼看社群環境愈發惡劣,會質疑過去的投入是否有意義。」惡意留言不僅影響頻道經營,也衝擊團隊心理健康。
經過沉澱,志祺與團隊決定正視缺失,持續朝理想前進。同時,鑑於流量與廣告難以穩定,團隊計畫更專注經營會員內容,盼望透過支持者的力量,降低對演算法與惡意攻擊的依賴。他最後呼籲支持者加入會員,與團隊共同努力,讓頻道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