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南/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台灣自由選舉觀察協會榮譽理事長
換個場景想像:如果有台灣企業宣稱要在玉山搞一場爆破秀,炸出一條金龍,社會輿論一定群起撻伐,核准的官員恐怕立刻丟官下台。
然而在中國,9 月 19 日,知名戶外品牌始祖鳥(Arc’teryx)卻能與藝術家蔡國強,在西藏日喀則江孜縣海拔 5500 公尺的雪山上燃放煙花作品《升龍》。火光竄躍山脊,彩煙蜿蜒如龍,被形容為「吉祥」與「生生不息」。
華麗表演的背後,其實是對自然赤裸裸的消費。因為這裡不是普通的舞台,而是地球最脆弱的生態區之一——青藏高原。
高原不是煙花的道具
主辦方聲稱煙花使用「可降解彩粉」,污染風險低。但在青藏高原,這種說法等同欺瞞:低溫、乾旱、稀薄的環境意味著「降解」恐怕需要數十年。這不是永續,而是延遲污染。
更荒謬的是時間選擇——秋冬交替,正是動物儲備能量、植物繁殖的關鍵期。一場爆破足以讓雪豹驚逃、藏羚羊棄巢,也可能摧毀多年一花植物唯一的繁殖機會。這不是「藝術點綴」,而是生態轟炸。
偽永續的商業戲法
始祖鳥曾經是戶外精神的象徵,代表專業、謙卑與對山岳的敬畏。但自 2019 年被安踏收購後,它逐漸淪為「中國式大場面」的樣板:迷戀符號、沉迷噱頭,而背離了「與自然共生」的初心。
《升龍》正是品牌墮落的註腳。龍的意象或許能取悅中國民族情緒,但在國際戶外社群眼中,這是一記背叛——背叛了低衝擊的原則,背叛了品牌的靈魂。那份克制與敬畏,早已在火光中付之一炬。
藝術的界線:融合還是掠奪?
蔡國強以火藥藝術揚名,他聲稱煙霧是「藝術與自然的消融」。然而,《升龍》不是消融,而是強奪。自然不是畫布,更不是舞台,它本身就是生命體系。
當藝術淪為破壞的藉口,它就不再是創作,而是佔領。這種「美學化的暴力」,掩蓋的只是人類對環境的肆無忌憚。
「龍脈」的荒謬諷刺
若真把喜馬拉雅山視為中國「龍脈」,誰敢炸?沒有官員會點頭。
但一旦披上「藝術」「文化」的外衣,破壞就能一路綠燈。這與西藏雅魯藏布江大壩、炸山工程如出一轍:表面是發展或美學,本質卻是對高原的透支與掠奪。
火光之後,煙霧落地
《升龍》的煙火或許短暫絢爛,但留下的是三重陰影:
長久的生態傷痕;
始祖鳥品牌的徹底出賣;
藝術倫理的深刻墮落。
火藥能沖天,煙霧卻終要落地。真正該被點燃的,不是雪域山脊,而是我們對環境、品牌與藝術責任的追問。
中國式「壯觀」的老劇本
這並非孤例,而是中國「好大喜功」的慣性:
三峽大壩:號稱「舉世無雙」的水利奇蹟,卻帶來魚類滅絕、地質滑坡與百萬人強制遷徙。
南水北調:以「千秋大計」之名,把長江水硬生生導北,造成沿線水源惡化與地下水失衡。
張家界玻璃橋:打著「世界第一」的噱頭,卻在脆弱的喀斯特地貌上製造觀光破壞。
這些壯觀背後,是同一套劇本:以「國家榮耀」「文化盛事」之名,向自然透支,讓生態買單。
《升龍》不過是這份老劇本的新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