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頸按摩「喀喀響」才有效?幾天後送急診 醫:年輕人小心腦中風
醫師提醒,肩頸按摩要多加小心,否則恐有中風危險。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即時

肩頸按摩「喀喀響」才有效?幾天後送急診 醫:年輕人小心腦中風

mirror-daily-logo

2025/09/26 16:32:00

編輯:

魏君程

按摩也要小心,醫師黃軒在臉書發布貼文,表示現在生活節奏快速,許多人都愛肩頸按摩,但是按摩可能藏著致命風險!黃軒表示,頸部按摩與高幅度旋轉推拿,被國際文獻認定為動脈夾層的高風險誘因之一。動脈夾層在一般人群發生率雖低(每10萬人約2至3例),但卻是年輕人腦中風的隱藏元兇,比例高達25%。
黃軒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布貼文示警,表示在臨床與研究文獻中,「頸部按摩」與「脊椎推拿手法(尤其是頸椎旋轉手法)」,都被列為動脈夾層的高風險因素。黃軒指出,部分病例在治療後數小時至數天內出現缺血性中風;另一項研究發現,在顱頸動脈夾層患者中,約40%曾有明顯外力誘因,包括按摩、頸部扭動、打噴嚏、咳嗽等,其中頸部按摩或手法治療,是最常見的外力因素之一。
黃軒指出,動脈夾層是年輕人腦中風的主要原因,比例佔8%至25%,換句話說對於年輕、平時沒有三高病史的人來說,如果中風的話,很有可能就是「血管夾層」惹的禍。國際流行病學統計顯示,頸動脈或椎動脈夾層的年發生率約為每10萬人2至3例,約40%的頸動脈夾層患者在發病前有明顯誘因,例如按摩、激烈運動、打噴嚏、咳嗽等;在低於45歲腦中風的病例中,比例高達25%都是頸部按摩造成,其中以「頸部按摩或手法治療」被認為是高風險誘因。
黃軒指出,有很多病例報告紀錄患者在頸部按摩後數小時至數天,出現急性腦中風的病症,經檢查確認是動脈夾層所致,不過按摩後的腦中風並非「瞬間事故」,而是延遲爆雷。前期內膜撕裂可能沒症狀或僅頸痛;中期血栓生成會出現短暫神經症狀;後期血管完全堵塞,導致急性腦中風。
為何這種按摩手法治療特別危險?主要有3個原因,包含高幅度旋轉,快速轉動或強行扭動脖子,容易拉扯椎動脈;瞬間壓力變化,若大力按壓可能造成血管壁應力集中,撕裂內膜;患者本身脆弱性,有結締組織疾病、高血壓或血管壁較薄弱的人更容易出事。
黃軒指出,建議在按摩時一定要避開危險手法,頸部按摩要小心大力或旋轉動作,「強力扭轉或壓迫可能傷到頸動脈,增加動脈夾層與腦中風風險」。物理治療要溫和牽拉、肌肉放鬆為主,「輕柔拉伸與放鬆肌群就足夠,不要迷信『喀喀響才有效』。那聲音通常只是氣泡破裂,不代表治療成功」。黃軒提醒,如果按摩或推拿出現單側手腳無力或麻木、頭暈、語言不清、視力模糊,這可能是動脈夾層的警訊,要立刻到急診,爭取黃金治療時間。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