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芳銘/政治經濟觀察員
原本沉入表層的中美貿易戰,像一場未竟的風暴,再次從地平線捲起黃塵。秋風起,中國祭出對稀土與鋰電池等關鍵材料的出口管制,而美國則回以加倍關稅的重拳。這不僅是兩國的再度對峙,更像是一場跨越時代的資源與規則之爭,一場回到稀土技術與關稅規則的戰爭。
這場新一輪角力,不只是關稅數字的加減,而是一場從地底礦脈到晶片電路、從工業爐火到軍事雷達的深層震動。美中兩強的手指,正同時按在世界供應鏈的心跳上。
從談判籌碼到制度武器:美國的貿易關稅霸權
若以戲劇的眼光看待2025年的美國貿易政策,它更像一場無休止的變臉戲。從四月起一路的談判,面對難纏硬氣的北京,10月的白宮已再度舉起高關稅大旗。川普將關稅推高至100%,疊加舊稅後竟達130%,這幾乎是徹底將中國商品逐出美國市場的宣戰式姿態。
這一變臉,不只是政策的轉折,更是態度的表白:美國已不再試圖與中國競爭於市場規則之內,而是選擇重塑規則本身。從「關稅壁壘」到「科技圍堵」,再到「物流封鎖」與「規則戰」,美國的手段層層加碼,終將經濟工具化為戰略武器。
在這場「超限戰」中,中國稀土與美國晶片的技術出口被視為戰略禁區。雙方分別對先進AI、軟體與稀土等的管制,不再只是企業決策,而是一種外交姿態。美國在晶片製造的咽喉處,緊勒中國的呼吸。另方面,美國汽車製造商也對華府警告:「若無中國稀土磁鐵,我們的工廠將重回疫情時的停產黑夜」,那已不僅是供應問題,而是文明機械的脈搏突然失速。
關稅之手重擊,不只是懲罰他國,更是在懲罰自身。因為每一道壁壘,都會在全球市場的迴響中形成新的阻力。貿易戰如同在經濟湖面投入石子,漣漪不止向外,也最終回返自身的岸邊。
以靜制動:中國的棋局與精準回擊
與美國的喧囂相比,中國的反制顯得冷靜而精準。四記重拳——超硬材料、稀土設備、中重稀土、鋰電池負極材料,聽似專業晦澀,實則每一項都是現代科技的心臟。
中國的第一拳,是對人造金剛石微粉的出口管制。這種材料,被譽為工業的牙齒,沒有它,晶片切割、航空部件拋光及精密鏡片研磨皆成空談。看似冷門,卻是現代工業無聲的基石。
第二拳,落在稀土加工設備與原輔料上。這是一招「鎖喉」:不封稀土礦,而封「加工能力」。中國在稀土冶煉分離領域佔全球九成以上產能,這是具高技術含量的競爭障礙,美國與其盟友雖擁有礦藏,卻缺技術與設備,就像擁有金礦卻少了熔爐與提煉技術。
第三拳,指向中重稀土元素,那些名字難見也以發音的元素:鈥、鉺、銩、銪、鐿。它們構成了戰機、潛艇與導彈的「靈魂」。一架F-35戰機需要400公斤稀土,一艘維吉尼亞級核子動力攻擊潛艦(Virginia-class submarine,)需要超過4噸。當中國宣布出口管制,美國的軍工廠就如同被扭緊了氧氣閥。
第四拳,瞄準鋰電池與負極材料。這不只是新能源的血液,更是未來經濟的心跳。中國此舉,形同在美國「綠色轉型」的道路上,設下一道無形的關卡。
這四拳,並非衝動之舉,而更像一盤經年布局的棋。出手精確,節奏克制,不宣稱「斷供」;訴求「限敏感,保民用」,在理性與強硬之間找到平衡的藝術。
資源的祕語:當地球元素成為權力工具
稀土,這個聽來如礦石之名的名詞,其實是現代科技的潛在「維生素」。從電動車到戰機,從手機到衛星,它無處不在卻常被忽視。稀土是「科技的鹽」,若不足,整個產業鏈便失味。
中國掌控全球70%的開採與90%的精煉能力,美國對中國稀土的依賴高達8成。換言之,美國的科技帝國正是建立在一種他國供應的脆弱平衡上。當中國在出口表單上多寫一個「需審批」,整條產業鏈的神經便為之緊繃。
這不僅是資源之戰,更是科技戰延伸至上游的徵兆。過去,美方主攻下游先進製造,試圖以晶片與設備遏制中國的技術;如今,中方以資源反制,讓美國發現自己在「無米之炊」的境地裡。
稀土的稀罕,不只在於地質含量,更在於提煉難度與環保代價。中國曾以數十年礦土的代價,換得世界的科技繁榮。如今,它不再願做沉默的供應者,而要在全球產業秩序中重新定義「價值」。
雙手掐頸:誰在窒息,誰在冷笑
一邊是美國關稅的油門,一邊是中國稀土的剎車。美中兩國的經濟引擎此刻正彼此對撞。誰先過熱,誰就先停。兩者均強勢,卻可能反噬自身。在封閉市場與重構依存關係間,世界首兩強美中如何平衡與應對,將再定義全球的經濟秩序。
這是一場全球供應鏈的地殼運動。當中國調整稀土出口,美國尋求替代來源,日本、歐洲、澳洲皆紛紛啟動「去中國化」戰略。但問題在於,這不只是開採問題,而是技術、成本與時間的三重制約。要重建一條完整的稀土產業鏈,至少5到8年;而科技競賽的時鐘,卻從不等待。
世界因此被迫在「依賴」與「自主」之間重新思考。每一個國家都在問:若下一場危機來臨,我們的科技是否仍能運轉?全球化的信任,正被一條條出口清單所稀釋。
稀土之下的隱喻:權力的地心
這場貿易與資源的交鋒,不止是現實經濟的碰撞,更是一種隱喻。
稀土象徵著地球深處的能量,而貿易戰則揭示了科技與經濟的焦慮。當科技成為國力的代名詞,當礦石成為外交的籌碼,世界的地心似乎在被兩強權力重新挖掘。
中國以資源守勢,美國以關稅攻勢,兩者皆非孤立的國策,而是各自優勢的延伸。美國以貿易制度與市場為矛,中國以稀土供應鏈與產能為盾,一攻一守之間,浮現的是全球化時代的終極問題:
在一個相互依存的世界裡,誰能真正獨立?這問題或許無解。因為無論誰贏,世界都將失去某種平衡。稀土管制或關稅報復,最終都將反噬全球市場。這是一場雙輸的戰役,只是有人失血多,有人失聲晚。
如何在廢墟上重構信任
當關稅的焰火與稀土的塵煙終將散去,世界可能會意識到:真正需要修復的,不是供應鏈,而是信任鏈。
美中之間的這場博弈,像極了一場經濟衝突間的「試煉之火」。它讓人類再次回望:科技的榮光是否值得以資源枯竭為代價?市場的自由是否終將被權力撕裂?
或許,未來的歷史學家會這樣書寫2025:那一年,地球上的兩個巨人用稀土與關稅,重新測試了人類合作的臨界點。而我們,其實都生活在這場試煉的餘燼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