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流亡海外中國民運人士、〈對話中國〉智庫所長
中國政府近日宣布實施史上最嚴格的稀土出口管制,要求凡是外國企業使用中國稀土材料超過產品價值0.1%,就必須獲得官方許可。這項新規幾乎等於對美國高科技產業開啟一場「經濟核戰」,被多家媒體形容為北京對川普政府最新科技封鎖的正面反擊。然而,令人費解的是,就在幾週前,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還在聯合國大會上以「夫妻關係」比喻中美關係,意在表明中美雖有矛盾,仍應共處,這在外交語言中屬於極少見的溫和姿態。外界普遍認為,這是中方向美方釋出善意,試圖讓兩國關係降溫,為經濟發展爭取喘息空間。但稀土管制的突然推出,立即推翻了這一柔軟姿態。這樣的轉變極為突然, 而且發生在這麼短的時間內, 是相當罕見的。「事出反常必有妖」, 顯然, 有一些事情再發生, 從而打亂了原來的節奏。是什麼事情呢?
我們要注意到: 這樣的轉變恰好發生在四中全會召開前夕,時機耐人尋味。四中全會是中共每個任期中最具制度意義的會議之一,往往被用來鞏固權威、調整人事與重塑路線。對習近平而言,這次會議不只是政策討論,更是一次「權力測試」。近年中國內外局勢多重不穩, 習近平若要維持「核心」地位,就必須在政治上展現控制力。稀土管制因此成為一種權力展示——既向外界宣示「中國仍握有產業鏈的命脈」,又向黨內暗示「中央仍由我主導」。
同時也要看到: 這並非孤立的事件,而是習近平一貫的政治節奏。過去幾個月,他反覆強調「鬥爭精神」、重提「國家安全」與「科技自主」,同時展開多項反腐與整肅行動。這些動作不僅針對貪腐,更在於清理潛在異議與鞏固軍權。如今在四中全會召開前,推出一項牽動全球供應鏈的強硬政策,目的明顯:要以「對外強硬」來換取「內部服從」。這是一場政治動員,而非單純的經濟報復。
然而,強硬的姿態越明顯,反而越暴露習近平內心的不安。若其權力穩固,若黨內一致支持,他無須冒如此高的經濟風險去挑戰美國。這場「反制」行動,實際上是政治焦慮的外化。中國經濟正面臨改革開放以來最嚴峻的困境, 經濟問題已威脅到政權的合法性。習近平過去依賴的「經濟成就正當性」正在瓦解,他必須尋找新的政治支撐點。民族主義與反美情緒因此被重新啟動,成為他維繫統治的替代能源。此外,黨內的不穩也在持續發酵。秦剛與李尚福的接連去職、軍委內部的整肅,以及外交系統的動盪,都揭示出體制內的不信任與潛在對立。這些事件削弱了「核心」的權威,使習近平不得不藉外部危機重新凝聚人心。對美強硬、強調鬥爭,是他維繫權力結構的心理防線。一旦全黨被導向「外部威脅」的敘事,內部的分歧就會被暫時掩蓋。
但與毛、鄧不同的是,習近平的強硬缺乏實質底氣。中國經濟已高度依賴全球市場與科技合作,稀土雖是戰略資源,卻難以成為真正的「武器」。美國與盟友早已著手尋找替代供應鏈,一旦北京長期施壓,反而會加速自身邊緣化。更何況, 從長遠來說, 中國與美國在貿易問題上形成僵局, 影響的是對華投資的信心, 對中共的經濟前景來說可以說是「雪上加霜」。從這個角度看,這次稀土管制更像是一場政治宣傳戰,而非持久戰。它的主要受眾不是美國,而是中共內部與中國輿論場。
當一個領導人必須不斷透過對外挑釁來維繫內部穩定,這本身就說明了體制的脆弱。習近平的稀土政策或許能暫時激起民族情緒,但無法扭轉經濟頹勢,也無法重建信任。對外的「硬」掩不住對內的「虛」,對美的強勢掩不住權力的不穩。最終,這場以「經濟核戰」為名的行動,更像是一面鏡子——照出的是習近平政權深層的焦慮與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