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醫師黃軒於臉書指出,美國賓州大學一項醫學研究指出,空氣裡的PM2.5直徑比一根頭髮還要小30倍,吸入後會穿過肺泡進入血液,這些細小的灰塵也會挾帶著毒素,直接進軍腦部,長期下來除了導致腦部發炎反應與氧化壓力,毒蛋白堆積最終傷害神經元,讓大腦功能一點一滴退化。
研究分析602位屍檢病例,發現PM2.5濃度每增加1 μg/m³,阿茲海默症病理風險上升將近2成,臨床痴呆量表分數平均增加0.48分,顯示病患的記憶與生活功能發生惡化,也就是說,空污不只是「肺毒」,更是「腦毒」。
黃軒表示,排除掉基因、教育、社經地位,PM2.5依舊會「獨立增加失智風險」,簡單來說,只要呼吸就會有風險。此外,世界衛生組織也曾警告,空污每年導致超過400萬人早死,尤其對於失智症患者更是影響重大,大腦有如「易燃物」,更容易因為空汙導致病程惡化。
也有研究指出,在空氣汙染嚴重的城市長大,大腦灰質體積會明顯較小,這就像把腦子「慢性縮水」一樣可怕。
為了抵抗PM2.5對大腦的攻擊,黃軒表示應從「呼吸空氣」就開始保護自己,其中可從生活4大方向開始做起:
- 高污染日戴口罩
N95或KN95口罩並花俏,而是能有效擋下大部分PM2.5的「腦保護罩」,尤其在空氣品質極糟時,千萬要多加利用。
- 家裡用空氣清淨機
別只是把空氣清淨機當作擺設,3~6個月就必須更換濾網一次,且選用HEPA等級濾網,才能有效過濾 PM2.5。此外,也必須定期打掃家中環境,從源頭控管才能最有效的維持空氣品質。
- 挑對運動時段
清晨或深夜、靠近馬路的地方空污最重,若要運動應選擇非尖峰時段,或改去室內運動,讓運動真正在「養腦」,而不是「毒腦」。
- 飲食抗氧化
「抗氧化食物」就是腦袋的散熱器,可以多吃莓果類、深綠色蔬菜,或是富含Omega-3的食物(鮭魚、亞麻仁籽、核桃),能幫忙減少發炎與氧化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