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東屏專欄:馬太鞍悲劇 中央政府應勇敢面對該負起的責任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民眾不幸傷亡,事後,在立法院引發朝野互批失職,並要求究責。攝影鄒保祥
梁東屏/專欄作家、前中國時報駐東南亞特派員、現居花蓮萬榮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9月23日發生溢流導致潰壩,大水沖進鄰近的光復鄉致災,至今為止已知19人死亡、5人失聯、139人受傷。行政院長卓榮泰日前表明,將展開對整個過程必要的檢討跟追究責任,只不過事發至今已經是第 23 天,可是大家看到的就是中央地方互推責任,甚至在國會上吵得不可開交,毫無一點責任擔當,令人失望。
實則事發之後,中央與地方政府立刻就展開了互相指責的戲碼,一般人得到的印象是中央曾經九度示警,但地方政府不以為意未執行災區疏散才釀成大禍。但真是如此嗎?
首先,我們應該來釐清在這個事件中央與地方各自要負擔的責任。
中央:河道疏濬、堤防維護、堰塞湖監測、災情預估、防災示警、撤離計畫(包括強度及範圍)。
地方:執行撤離。
很清楚的是中央負擔了絕大部分的責任,地方政府只有一項任務---執行撤離,結果出了大事,誰負的責任會更多?這不是簡單的算術嗎?
其次,我們可以一樣一樣來檢討中央跟地方政府的責任跟缺失。
河道疏浚:我在光復鄉探訪的結果是地方長年來跟中央單位(第九河川分署)反映馬太鞍溪河床淤積嚴重,但九河分署均無具體作為。此次馬太鞍溪下游重災區,河床已經蓋過了堤防。
堤防維護:本身也是受災戶的花蓮縣議會議長張峻在災後痛批,指稱去年十一月就發生過一次潰堤,他當時陪同地方鄉親向第九河川分署提出陳情,警告馬太鞍溪南側堤防會再潰堤,但九河分署僅作臨時修補、沒徹底補強,如今同一處堤防再度潰堤,滾滾泥流灌入光復市區。張峻氣憤表示,此次光復重大災害,第九河川分署應負全責,「如果當時就把缺口補起來,今天這場災難根本可以避免!」
張峻說的並沒錯,我到現場觀察到的是,在馬太鞍大橋被沖垮的堤段以及再往下至少四、五百公尺的堤防都是完好的,這說明了此次水量雖大,但堤防還是撐住了。只不過張峻所說的部份,就是現在一般人已經熟知的兩個開口堤,洪水從開口堤衝入,連帶衝垮光復1、2、3號堤防總共2860公尺。就是因為這麼大的缺口,才使得光復市區嚴重受災。
如上所述,光復市區受災跟洪水從開口堤灌入連帶沖毀大段堤防有絕對的關係,但中央第一時間就急急說是因為水量過大,跟開口堤沒有絕對關係。那麼,整段堤防都是好的,為什麼唯有這一段被沖毀。中央的說法,難道不是心虛,不啟人疑竇?
堰塞湖監測:農業部是從7月26-31日透過衛星影像發現堰塞湖,並隨即成立應變小組,啟動空勘、航測建模與初步風險評估。8月1-7日完成量體估算,判定壩體相對穩定,並開始規劃下游預警與疏散方案。這一部分問題不大,中央也做了該做的事。唯一值得討論的是,堰塞湖成形之後,真的只有袖手等著它自然溢流而致最後潰壩一途嗎?
季連成圖行政院20251011_2025-10-16.jpg
行政院指派季連成擔任緊急應變協調所總指揮官,負責救災與復原的指揮工作。圖/行政院
事發之後,花蓮立委傅崑萁嗆聲中央應該將之爆破,前內政部長、水利專家,這次也接受內政部長劉世芳委託組織台大專家團隊評估堰塞湖的李鴻源就指出,堰塞湖量體過大,不可能採取爆破。這個說法是對的,因為爆破引發潰決的風險太高。但堰塞湖不是一形成量體就這麼大。馬太鞍堰塞湖是7月薇帕颱風期間開始形成,8月間楊柳颱風襲台時,蓄水量來到4176萬噸,還不到9月23日發生壩頂溢流時的一半。那麼,8月份甚至更早7月份水量更少時,也無法處理嗎?我不是專家,不敢妄言,只是提出一個看法。譬如說現在馬太鞍堰塞湖蓄水剩下不到1%,還是不能處理嗎?還要坐等它再慢慢蓄水再次溢流嗎?
災情預估:馬太鞍堰塞湖的監測單位主要為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並委託學術團隊進行實際監測工作,例如陽明交大防災與水環境研究中心和東華大學防災團隊,以及前述由李鴻源號召組成的台大團隊。只不過,對於災情預估與最後實際災情有巨大落差,甚至於可以說是造成災情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令人不解的是,專家共識9月19日在樺加沙颱風已經成形而且路徑已定的情況下居然把「最可能情境」由「極端潰壩」改成「晴天溢流」,警戒區只有七個村里,須撤離者600 餘人。好在台大團隊於同日提出報告,指出實際的狀況會比前述嚴重,林保署才在9月22日上午依據應變機制發布紅色警戒,「因應樺加沙颱風造成的豪雨,啟動預防性疏散,花蓮縣先期執行預防性疏散,下游光復鄉、鳳林鎮、萬榮鄉共列管1837戶、實居8524人;啟設3處收容所,並輔以依親與垂直避難等分流措施」。但這時距離洪水發生,也僅只有30 小時了。
前述的預估顯然失準,也直接造成隨後應對失據。舉例而言,台大團隊雖然對災害範圍做出了調整,但對災害的強度及性質並未做出改變,仍然是「溢流」跟「溢流口下切50公尺」。要知道,「溢流」跟「潰壩」雖然只是一詞之差,但給人帶來的危機感是截然不同的,甚至防災機制也會不同,前國軍災害應變中心一級開設期間輪值作戰區後勤整備戰情軍官黃其君10 月 1 日在《風傳媒》上的一篇投書《觀點投書:溢流與潰壩,一紙錯誤通報的代價》中闡述得很清楚,在此就不贅述了。
一個很有趣的點就是,事發之後,農業部立刻要求媒體不要用「潰壩」而要改用「溢流」,這是一個明顯心虛的舉動。部長陳駿季後來緩頰說不需要糾結這2個名詞,因為溢流的結果就是潰壩。問題是,一般老百姓根本不會有這種專業知識。
我在災後先後前往災區三次,探查的結果都是「不知道會這麼嚴重」、「沒想到會這麼嚴重」,幾乎沒有任何人有危機感。我們在光復鄉大華村的好友楊醫師太太就說,「我們一直接到的訊息就是『溢流』,以前也都有碰到過,就是水從門前流過,就到腳踝而已,所以根本沒當一回事」。結果是大水突然來到,瞬間就漲起來,最後高達 180 公分,所幸他們正好在客廳,趕緊上到 2 樓,才躲過一劫。楊醫師也說,「當天就是晴空萬里,誰想到大水就突然來了。」
傅崐萁臉書20251013_2025-10-16.jpg
馬太鞍堰塞湖溢流,造成花蓮光復鄉遭到泥水淹沒,讓許多居民措手不及。圖/傅崐萁臉書
另外,預估溢流口下切50 公尺,結果是一日之內下切 80 公尺,最後則整整下切了 114公尺。這個預估失準的狀況,已經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有很多人說天災無法預測,但堰塞湖恰恰就是可以預測的天災,要不然,為何可以預測到當天會溢流?這是因為堰塞湖是擺在那裏,量體可以計算,是否降雨可以預測,溢流量也可以粗估。而這次馬太鞍堰塞湖溢流潰壩,第一波洪峰在下午三點三十分,沖毀了馬太鞍溪橋;四點四十分,第二波洪峰湧進光復市區,大水來得又急又快,許多居民措手不及。前兩波洪峰就合計宣洩了約六千萬噸水量,換句話說一小時內,馬太鞍堰塞湖潰壩就傾洩了超過湖體三分之二的水量。最後的結果是,9100 萬噸的蓄水,一天之間沖下92 %,剩下不到700萬噸,試問,這樣的衝擊力道與水量,怎麼可能不致災。經濟部水利署署長林元鵬也在接受訪問時也證實,此次傾洩而下的水量是預估的四倍多‧
防災示警:這個部分直接會影響到災害中生命及財產的損失,但這也是中央做得最糟糕的部分,簡單地說,可能造成災害的嚴重性完全沒有準確地傳達到地方,無法讓災區居民感受到危機,甚至負責居民安危的地方政府單位都未感受到,光復鄉的災害應變中心設在也遭水淹的鄉公所,一處災民收容所設在也遭水淹的光復商工,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那麼,地方政府有盡到執行撤離的責任嗎?
事情發生之後,中央政府一直強調曾經九度示警,但地方政府不以為意未執行災區疏散才釀成大禍。實際上,根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的資料,花蓮縣政府回報的數字是收容所有130 人,依親(前往親戚、朋友家避難)1365人,另有5348 人是採取垂直避難,總計6843 人,和中央所匡列的8524人有1681 人落差。這一部份,當然可以算做是花蓮縣政府執行不力,但以人數來說,執行率也達到了80%,但若說完全未執行,確實有失公允。事實上,李鴻源也指出,匡列人數是一夕間由600餘人膨脹為8000多人,對花蓮縣政府而言確實有很大壓力。他還說,「還好我們緊急撤離了7、8千人,不然人命損失會更嚴重」。這些,都證明了地方政府並非未採取行動,我自己前往災區問了一些人,也都說有聽到撤離廣播。
這期間,還出現了一則新聞,讓有人命損失的村里含冤莫辯。那就是光復鄉大馬村長王梓安曾經在《民視新聞》的跟拍下去通知村民撤離。洪災之後,大馬村完全沒有人命傷亡,這段影片就被翻出大肆流傳,指稱大馬村之所以能夠全身而退,就是因為王梓安盡心盡責,徹底執行強制全村撤離,所以「救了全村1000多人」,王梓安一夕之間成了英雄,其他有災情的村里長,很自然地就變成了怠忽職守。
首先,根據我的媒體經驗,這段影片的製作有兩種可能性,一是《民視新聞》主動找王梓安拍攝,因為大馬村是全光復最靠近馬太鞍溪的村落,換句話說是最可能有災情的地方;其二,是《民視新聞》正好碰到王梓安在執行撤離勸導。我自己是比較傾向於相信是第一種情況。但不論是哪一種狀況,在電視新聞鏡頭之下,王梓安當然會盡心盡力。
但這個事件的真正關鍵在於,大馬村之所以沒有傷亡,根本的原因是沒有災情,並非因為媒體上所渲染的「全村撤離」。我在馬太鞍溪便橋開通後特別前往大馬村(大馬村就在南側橋頭,台九線右側),赫然發現村裡房屋道路乾乾淨淨,問了一個居民才知道,這個最危險的地方確實也有淹水,但只有大約五公分的高度。
由於大馬村是被台九線分割成兩塊,我於是又到另一邊,這邊更是完全沒有災情,一直到大馬村的東南角靠近花蓮市區的部分,才發現確實有一小塊受災區,但跟市區受災情況相較,可以說是微不足道。而且根據我查訪的結果,大馬村絕不像媒體渲染那樣「全村撤離」,撤的部份是光復鄉香草場以北的保全戶,所以至少還有近一半的村民留在原地。
這次的事件,最弔詭的就是,大家都認為最危險的地方---大馬村---居然沒事,大家都認為不會有事或即使有也不會是大事的地方---光復市區,竟然災情這麼慘重。這,難道不是因為中央估算失準嗎?
綜上所述,中央在馬太鞍堰塞湖事件上的疏失對我來說已經十分明顯,行政院長卓榮泰也只能抓著「地方不配合撤離疏散」猛打,但即使是這一部分,也都不完全是事實。花蓮地檢署目前已將本案朝向過失致死和公務員廢弛職務等方向偵辦,也已前往中央、花蓮縣政府和鄉鎮公所調取相關資料,我們只能靜待司法來進一步釐清了。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