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強/教育部中央教師申訴評議委員
台灣這塊土地孕育出獨特而堅韌的精神,正因多數臺灣人深刻認同這片土地,得以在面對天災時團結自救。花蓮堰塞湖洪災湧現成群的鏟子超人,不僅是臨危不亂的救援義工,更是台灣人溫柔堅韌的活化身。行動中反映的關懷、協力與執著,正是台灣長久以來在地文化與社會共識的最佳寫照,值得我們納入教科書,教導所有台灣學子。
鏟子超人的故事感動無數人,志工在淤泥中挖出屋主阿嬤保存了21年的美酒,那是已逝好友的饋贈,代表著一代人的回憶與情感,讓阿嬤再度感受到家的溫度,一位醫師感性地說:「挖的不是屋子,是還沒回來的家人。」。另一則故事描述志工找到災民女兒珍藏的三個娃娃,災民感激說:「在最絕望的時刻,是鏟子超人帶給我們希望 」。
鏟土的過程志工們互相扶持、餵食,展現無私的關懷與合作精神。光復火車站設立的「助鏟士」補給站,成為志工們歇息補充能量的溫暖時刻,彰顯全國共同參與救災的團結力量。這些場景不僅是肢體勞動的勝利,更是人心相連的展現,是台灣社會互助與韌性的最佳註腳。
相較於花蓮縣政府救災過程中的敷衍了事,鏟子超人以行動補上制度上的缺口,彰顯了公民的社會責任與愛的力量。鏟子超人的勇氣與毅力,教導我們面對危難時,絕不能放棄、必須齊心協力。這樣的價值觀與文化,應該成為教育的真實教材,讓未來下一代體會台灣精神的真諦。
唯有深植這種關懷土地、互助共榮的本土意識,才能培育出理解自己根基,並具備面對未來風雨的堅韌公民。而這份精神,正是我們教科書裡亟需記錄與傳承的寶貴資產,是塑造台灣文化與公民教育的核心。沒有鏟子超人,就沒有災後重建的光明未來;沒有這股堅持,我們更難以在世界舞台上展現獨立且深厚的本土力量。
因此,筆者呼籲教育部,將鏟子超人及其志工故事編納教科書,從小培育學生的公民參與與互助情懷。這不僅是一段救災歷史,更是寶貴的公民教育資源,讓愛與責任的火炬,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