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資料治理是企業數位轉型的關鍵痛點
AI資料治理已經成為企業數位轉型的關鍵痛點,圖為9月24日,中國杭州科技展的暉達公司。圖/東方IC

AI資料治理是企業數位轉型的關鍵痛點

mirror-daily-logo

2025/10/28 06:00:00

楊聰榮/台中科技大學會計資訊系兼任教師,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AI資料治理已經成為企業數位轉型的關鍵痛點。根據史丹佛大學AI指數報告顯示,全球立法對AI的關注度比去年暴增21.3%,這反映出資料治理不只是技術議題,更是合規與倫理的新戰場。許多企業原本以為AI能像魔法般解決所有問題,但事實卻顯示,62%的組織認為資料治理缺失是阻礙AI計畫的最大障礙,導致模型偏誤、隱私洩露與決策失準頻頻發生。
這波挑戰從資料品質到安全防護,全方位考驗企業的準備程度。如果不及早布局,將可能在AI浪潮中被甩在後頭。資料治理的發展脈絡可以追溯到AI爆發前,但自2023年生成式AI如ChatGPT的興起以來,問題才真正被全面揭露。企業從過去單純的資料儲存,轉向需要即時、乾淨且可追蹤的資料流。早期階段中,許多公司仍採手動處理資料的方式,導致系統碎片化與流程低效。如今進入深度整合時期,AI治理必須同時涵蓋訓練資料的安全、使用者互動的保護,以及輸出結果的驗證與稽核。
在醫療領域中,許多領導者誤以為必須先全面翻新資料集才能導入AI,結果拖慢進度。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平衡資料更新與隱私合規。OECD報告指出,治理、資料、數位基礎設施與技能是AI成功的七大關鍵要素中的核心部分,缺一不可。若企業忽略任一環節,AI就可能變成高風險的科技玩具。
在應用層面,製造與金融業是最先感受到資料治理壓力的領域。製造業常因遺留系統限制,使AI代理無法即時整合資料,導致生產延遲與管理混亂。金融業則需對抗詐欺偵測中的偏誤,若資料血統不清楚,就可能放大模型偏差,損害客戶信任與品牌形象。醫療與媒體產業同樣深陷挑戰,AI若用於打擊假新聞或預測疾病,資料品質一旦不足,就可能產生歧視性結果或誤導公眾。Splunk的研究指出,企業若能建立品質管控、血統追蹤、存取控制與倫理監督四大支柱,就能讓AI從混亂走向有序,從風險轉向信任。
資料品質與完整性問題是企業AI失敗的主因之一。MIT調查發現,近八成企業因資料延遲或碎片化導致AI落地失敗。情境不匹配或合規漏洞造成的後果,輕則浪費資源,重則引發公關危機。安全與隱私挑戰同樣嚴峻,AI需要大量資料訓練,但若存取控制鬆散,就可能暴露敏感資訊。ModelOp報告指出,碎片化系統與手動流程是最大痛點,小型企業因資源限制更難跟上趨勢。合規壓力也不容忽視,2025年AI治理法規如雨後春筍般湧現。IAPP報告強調,企業必須建立專業化AI治理團隊,否則將面臨罰款與聲譽損失。X平台上的討論更反映出,資料整合缺口與ROI不確定性,讓企業對代理AI的投資遲疑不前。
展望未來,AI資料治理將朝向多模態整合與開源模型發展。Google Cloud建議企業整合文字、影像與語音資料,以提升決策的準確率,但前提是要強化資料防護與倫理框架。台灣企業若想避免重蹈覆轍,可以從小規模試點開始,建立統一標準,確保資料可用、可信又可追溯。這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組織治理的轉型。誰能掌握資料治理,誰就能在AI戰場上領先一步。失去這一步,企業可能在AI浪潮中被徹底淹沒。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