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浦釗/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湖北十堰重慶路小學的車禍消息,在中國四中全會召開之際,被全面封鎖。一輛白色轎車高速衝向放學的孩童與家長,造成多人受傷、命危,卻在短短數小時內從網路消失。微博話題遭封、微信群被解散、地方媒體噤聲。至今,中國官方未發布任何調查結果,也未說明事故原因。取而代之的,是社群上的空白與沉默。這場悲劇成了一面鏡子:在中國,「沒有消息」才是最穩定的訊息。
讓聲音消失即是穩定
「沒有消息,天下太平」,這句看似荒謬的諷刺,卻最能揭示中國政治的現實。在權力的語境裡,資訊不是用來揭露真相,而是用來維持秩序。十堰車禍恰逢中共高層會議期間,為避免「突發事件」干擾「政治氛圍」,地方政府選擇全面封鎖。真相可以延後、甚至消失,但穩定的表象不能破壞。這樣的治理邏輯,恰如那兩句歌詞所寫:「蒙上眼睛,就以為看不見;捂上耳朵,就以為聽不到。」同樣的模式也出現在對外宣傳。國台辦在臉書開設帳號,卻遭大量台灣網友留言洗版,各種貼上「六四」坦克照、于朦朧迷因與習近平諷刺圖,最終刪不勝刪、黯然放棄。從刪貼到噤聲,牆內與牆外反應如出一轍:當真實無法被控制,中國的解方仍是「讓聲音消失」。但那樣的「穩定」,不過是一場刻意維持的幻覺。
中國知道問題在哪,但更害怕失控
中國當然知道這樣做會被譏笑。它不是無知,而是有意識地選擇「不透明」。在權力的邏輯裡,風險不在於謊言被揭穿,而在於情緒失控。封鎖十堰車禍消息,不是怕引起猜疑,而是因為「猜疑」比「恐慌」更容易管理;刪除臉書留言,不是怕外界批評,而是怕牆內人民看到自由世界能質問權力的對比。對中國而言,「謠言」可控,「真相」才是風險,因此「沒有消息」反而是最安全的消息。從網信辦「清朗行動」整肅「負能量」,到封殺「躺平」與「厭世」貼文,再到不准追查「于朦朧之死」,中國以「正能量」之名構築出一個乾淨卻虛假的公共空間。他們深知沉默的代價,卻更相信沉默能換得長治久安。
中國統戰敘事的特點:即使失敗,也能自我轉化為勝利
國台辦臉書被台灣網友洗版,在民主社會看來像一場笑話,但對中國而言卻可「反敗為勝」。中國外宣從不以說服為目的,而是以表演為手段。當台灣網友留言諷刺,官媒即可回到牆內報導「境外勢力惡意攻擊國台辦」,藉此激發民族憤怒與內部凝聚。「被洗臉」成為內宣劇本,這正是中國統戰敘事的特點:即使失敗,也能自我轉化為勝利。這種資訊反轉能力,使中國在全球輿論戰中依舊具有韌性;從TikTok的演算法到微博的審查,它打造的並非封閉體制,而是一套可動態調節的話語機器,能在國內壓制憤怒、在國外製造混亂。即便臉書一時「敗走麥城」,體制仍可宣稱:「我們被圍攻,是因為說了真話。」在這樣的敘事結構裡,真偽早已不重要,關鍵在於誰擁有命名權。
「穩定的幻象」,最終將反噬治理
這種對控制的執念,不僅限於具體事件。十堰的沉默與臉書的崩潰,看似兩個極端,一個封鎖消息、一個刪不完留言,其實同屬一個系統。在權力至上的世界裡,言論從不是溝通,而是控制。在中國,「穩定」意味著看不見問題;在民主社會,穩定則建立於敢於討論與被課責。差別不在效率,而在於是否相信人民有自我修復的能力。當中國選擇「以沉默換穩定」,也就放棄了真相的韌性。真相不會消失,只會轉化為恐懼、陰謀與不信任;而這種「穩定的幻象」,最終將反噬治理本身,因為當人們習慣沒有消息,他們也就不再相信任何消息。
沉默的代價,永遠更昂貴
十堰車禍的被掩蓋,與國台辦臉書的崩潰,都是同一個命題的兩面:中國如何用刪除來維穩,又如何在自由的鏡子前暴露脆弱。中國深知自己輸在自由的領域,卻依舊選擇說話,因為沉默只屬於人民,不屬於政權。這也是最諷刺的一幕,當權力把「安靜」視為秩序,真實的世界卻在喧鬧中提醒我們:
自由的聲音或許嘈雜,但沉默的代價,永遠更昂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