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傑憶/旅居義大利社會學博士,個人網頁:地中海豔陽
「G2即將召開!」10月30日與習近平在南韓會晤前,川普在社群媒體上寫著,有意無意間承認了中國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地位。加上驚嘆號的簡短句子讓歐洲人心裡很不是滋味,川普對於與G7領導人會晤從來沒有這麼熱切,今年他還提早離開在加拿大舉行的G7高峰會。奉行單邊主義的川普厭惡繁瑣冗長的多邊會議,沒有參與南韓慶州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領袖高峰會,把舞台留給了習近平。
G7江河日下,G2模式逐漸成形
2017年,一樣是在加拿大舉行的G7高峰會留下歷史性的一幕:震驚於川普關稅主張的G7領導人環繞著川普站立,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雙手撐著會議桌一臉霸氣,川普則是雙手交叉安坐在椅子上,一臉泰山崩於前也無動於衷的表情。在G7和北約(NATO)的高峰會後,當時被視為歐洲領頭羊的梅克爾意識到,盟友對川普的美國而言不再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歐洲必須掌握自己的命運。」
7年過去,梅克爾已經在2021年退休,俄國在2022年2月入侵烏克蘭,川普則在2025年初重返白宮,上任不到一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顛覆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打造的國際秩序,歐洲的命運也更加飄忽不定。歐盟建立在德法共治的基礎上,德國主導經濟發展,法國引領外交與政治;俄烏戰爭和美中貿易戰證明德國的能源靠俄國、市場靠中國的經濟模式難以為繼,2017成為法國最年輕總統的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依舊在位,但權力江河日下,一年內換了3任總理。
川普讓「美國再度偉大」(MAGA)的美國夢裡沒有歐盟,中國口頭上樂見歐盟成為多極勢力均衡的一極,但潛台詞是希望戰略自主的歐洲與美國保持距離。在強人政治當道的時代,不只歐洲人,部分美國人也曾寄望歐洲能在國際秩序重組之際扮演捍衛民主與人權的角色。
然而,對俄國能源和中國市場的依賴之外,歐洲的安全仰仗美國,歐洲國家在國際政治的份量日益消退。歐洲國家多年來經濟成長疲軟,根據世界貨幣基金會(IMF)的數據估算,自詡是西方權力核心的G7占全球GDP的比例在2025年縮水到僅剩28.4%;相較之下,隨著中國經濟規模擴大,美中兩國的GDP相加占全球的34.28%。
強者為所欲為,弱者逆來順受
歐盟在1990到2000年代初,乘著全球化和自由主義的浪潮擴張,但在經濟引領的邏輯下,外交與軍事整合停滯不前,隨著極右派的主權主義者崛起,各國政府更牢牢握住軍事與外交決策權,歐盟停留在巨大自由貿易區的概念。面對美中擺明的經濟脅迫,以及美國不避諱把烏克蘭的安全問題與關稅掛勾時,負責貿易事務的歐盟代表不得不讓步。
奉行經濟自由主義的歐盟相信貿易會帶來和平紅利,當經濟互賴的程度越深,發動戰爭的代價也越高,彼此傾向維持貿易利益而避免軍事衝突。然而,世界已經變了樣,互賴成了軟肋,不僅中國善用經濟脅迫,早在2010年的釣魚台之爭,對日本使出稀土勒索的手段,川普的美國也把經濟武器化。在G2角力下,歐洲並未享有冷戰時代身為美國盟邦的優惠,而是承受「強者為所欲為,弱者逆來順受」的霸權邏輯。
歐盟沒躲過川普的關稅,中國在反擊美國時,也沒有放過歐盟。川普在9月底對中國實施新的半導體出口管制,中國商務部隨即在十天後推出「61號文件」緊縮稀土管制,幾乎所有含中國稀土的產品都需要申請出口許可,表面上是反擊美國的半導體限制,但採取連坐法波及歐盟和日本。歐盟對中國稀土的依賴超過九成,稀土戰若沒有停火,歐洲企業將陷入「焦土戰」。
從半導體到汽車,歐洲腹背受敵
美中的半導體戰爭同樣延燒到歐洲。美國將名列黑名單中國企業持股超過50%的附屬公司也列入制裁行列後,處於看守狀態的荷蘭政府在9月底以防止技術知識流失為由,大動作接管中國聞泰科技投資的荷蘭安世半導體,中國政府馬上限制在東莞封装的安世半導體出口。這些半導體並不先進,但對汽車產業至關重要,禁令一出,位在美國的本田(Honda)汽車工廠不得不停產,福斯汽車(Volkswagen)和斯泰蘭蒂斯(Stellantis)也陷入困境。
美國再也無法忽視中國在貿易戰中的快狠準反擊,荷蘭政府雖否認接管安世半導體是受到美國壓力,歐盟貿易執委塞夫科維奇(Maros Sefcovic)也表示,中國是刻意針對歐盟,歐盟並非美中角力的連帶受害人。不過,歐洲問題卻在美、中談判桌上,川習會後,歐洲忙著打聽有關安世半導體,以及中國稀土出口鬆綁是否包含歐洲。
安世半導體是曾經在美中之間左右逢源,現在左右為難的歐洲企業縮影。中國化工集團公司(ChemChina)在2015年以71億歐元入股有「輪胎界普拉達(Prada)」之稱的義大利倍耐力(Pirelli)集團,是當時中國在歐洲最大金額的單筆收購。中國化工集團在2021年併入被美國列入由解放軍支持的中國中化集團公司(Sinochem)後,中方股東對倍耐力的影響力越來越受矚目,加上輪胎越來越智慧化涉及數據收集與分析,義大利總理府在2023年動用黃金權(golden power)限制中方的投票權和決策範圍,今年的調查報告則說,沒有發現中方損害倍耐力管理自主權的事蹟。另一廂則是美國的警告:帶有中國投資的配件,也就是倍耐力輪胎,可能難以進入美國市場。
義大利極右派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反移民、反覺醒運動(Woke)的立場與川普吻合,被視為是有辦法耳語川普的歐洲領導人;川普勝選後,她以討好的姿態拉近與這位變幻莫測的美國總統的距離。但川普的貿易戰六親不認,義大利不僅承受美國對歐盟的15%關稅,部分義大利麵食製造商也被控傾銷,面臨170%的關稅威脅。
面對中國崛起的野心和激烈的美中競爭,歐盟並非麻木不仁,積極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尋找新夥伴,2019年的「歐中關係戰略展望」將中國視為合作與談判夥伴、經濟競爭者之外,首次指出中國是「系統性對手」;經歷過疫情間的供應鏈短缺之苦,加上半導體在全球經濟、科技與安全的關鍵角色,歐盟在2022年提出「歐洲晶片法案」(European Chips Act)。當稀土成為中國「卡脖子」的工具,歐盟亡羊補牢仿效俄烏戰爭引發能源危機後的「歐盟能源再造計畫」,推出「關鍵原材料法案」(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
但歐盟決策緩慢,執行過程繁複漫長,加上27個成員國的意見分歧,讓「境外勢力」得以見縫插針,政策落實經常打折扣。在詭譎多變的國際舞台上,慢半拍的歐盟淪為兩頭大象打架時被蹂躪的草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