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不願面對的現實是台灣的制度自信
中共第三艘航母福建艦正式入列服役,殲-15T、殲-35和空警-600三型艦載機列陣福建艦飛行甲板,持續對台灣武力施壓。圖/翻攝自中國新華網
洪浦釗/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近年來,中國對台灣的反應越來越急躁。從跨境懸賞政治人物與網路創作者,外交施壓到軍機艦擾台,再到密集的法律戰、心理戰與認知攻勢,這些動作看起來像是強勢升級,但仔細觀察,反而透露了另一種訊號:中國對台灣的戰略焦慮,已經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高。

台灣不完美,但在危機面前展現自我修復能力

造成這種焦慮的,不是「台獨」聲量,也不是外國軍售,而是台灣最安靜、卻最關鍵的變化,就是民主化以來,一套逐漸成形的制度自信。這不是口號堆出來的,而是台灣在一次次外部壓力與內部競爭中,展現出治理能力與民主制度的耐震度。中國看得比誰都清楚:一旦台灣的制度自信穩固,兩岸之間的政治距離就不再是政黨選擇,而是制度選擇;然而,在制度競爭上,它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勝算。
台灣的制度自信,是在一連串事件中逐步累積成形的。從李登輝前總統推動民主化以來,政黨已輪替三次,政黨競爭百家爭鳴,台灣民主從萌芽逐漸進入鞏固。2024年大選後,形成分立性政府,朝野立場南轅北轍,致使公民自主發動大罷免運動,儘管過程激烈,社會卻保持穩定;儘管政府與在野黨互相制衡,但制度沒有失靈;面對外部勢力的假訊息干擾,公民社會展現出比以往更成熟的判斷力。台灣並不完美,但面對危機時持續展現自我修復能力,這正是民主制度最根本的力量。

國際環境變化,讓中國更難把「台灣議題」視為內部事務

中國過去依賴的統戰工具,在這種制度自信底下開始失效。經濟統戰的吸引力減弱,宗教統戰被揭穿背後的政治意圖,認知戰與假訊息的效果下降,法律戰(如「懸賞通告」)甚至反而強化了台灣社會的警覺。更重要的是,國際社會對台灣的認知也在改變:台灣不再只是地緣政治的棋子,而被視為全球民主韌性的關鍵一角,這讓中國更難把「統一」話題包裝成「歷史必然」。
這種外在環境的變化,正是中國焦慮的第二層原因。印太安全網正在快速成形,美日同盟深化、澳英美 AUKUS 運作、澳洲與印尼準備簽署安全條約、日菲提升防衛合作、印度在南海議題上立場更為明確。這些變化讓中國更難再把「台灣議題」視為內部事務。當區域安全架構把台灣視為不可或缺的一環,中國對台灣的施壓效果自然會被稀釋。
立法院李智為攝影_2025-11-15.jpg
中國重慶公安立案偵查、全球通緝民進黨立委沈伯洋,意圖壓制尋求台灣獨立自主的力量。攝影李智為

台灣制度越展現效能,中國不安全感就越強烈

然而,最關鍵的還是第三層原因:中國自己的制度自信正在消退。舉凡經濟下行、軍文貪污、青年失業、地方債務、企業外移、社會焦慮逐漸擴大,使中國越來越難再對外宣示制度優越。內部信心越不足,就越需要尋找對外的象徵性勝利;而台灣恰好成為最敏感的對照。台灣的制度效能越明顯,中國的不安全感就越強烈。
這就形成一個非常吊詭的局面:台灣越穩定,中國越焦慮;台灣越正常運作,中國越急著製造不正常的氛圍;台灣越展現制度成熟,中國越急著透過法律戰、心理戰進行干擾。

把民主制度走穩,維持社會韌性,就是最強的安全保證

這些動作看似施壓,本質上是在試圖打亂台灣制度運作的節奏。只要台灣因恐懼而收縮、因壓力而自我審查、因威脅而削弱制度功能,中國就會認為這是統戰成功的一步,進而食髓知味。但這兩年中國的種種操作,反而帶來反效果:台灣人對中國的觀感持續下探,民主認同持續上升,「兩岸一家親」的敘事難以再回到過去。
台灣要做的,從來不是比誰更激情,也不是喊更大的口號,而是讓制度繼續走下去。制度透明、新聞自由、社會辯論、政治競爭、司法獨立,這些都是看似平凡、但是中國最無法承受的力量。當台灣能夠穩穩走出自己的制度路徑,中國的焦慮就只會更深。
制度自信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台灣只要把制度走好、把民主走穩、把社會韌性維持住,這本身就是最強的安全保證,也會獲得國際民主社群的支持。這也是中國最難面對、卻再怎麼強硬也無法改變的現實。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