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印太行加速印太核武發展態勢
作者指出,高市早苗內閣亟思修正非核三原則中的「不引進」,圖為在亞太經合組織高峰會召開前,高市早苗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Kristalina Georgieva相互致意問候。圖/翻攝自高市早苗X
賴怡忠/讀錯書,入錯行,生錯時代的政治邊緣人。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思想坦克
當大家對川普訪問印太地區的重點集中在川習會時,真正的驚訝發生在川普總統與南韓總統李在明的會議上。川普同意協助南韓製造核武潛艦,使得南韓可能成為僅次於澳洲後第二個印太區域國家擁有美國核潛艦製造力與自身的核動力潛艦。沒多久後日本防衛大臣小泉進次郎在國會詢答時也提到,日本會考慮擁有核動力潛艦。

川普同意轉交南韓核潛艦科技的效應

根據華府人士告知,川普總統同意轉交南韓核潛艦科技的想法,似乎不是內部經過仔細討論的結果,很可能有這個想法的人在川普政府中還沒有太多人。但這個提議是李在明總統向川普提出,顯示南韓有在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因為對南韓來說,北韓已經是個實質擁核國家,俄羅斯在俄烏戰爭中又成功利用核武恐嚇使得北約國家在援助烏克蘭時投鼠忌器,更對烏克蘭的防衛方式多所制肘,導致烏克蘭今天這樣不死不活的狀態,加上中俄這兩年在南韓周邊軍武動作頻頻,中國在2030年還可能會增加到上千枚核武庫存,這些發展讓南韓境內擁核的聲音大增,一份峨山研究所在2025年四月的民調顯示,有高達七成六南韓民眾支持發展自身核武力。雖然南韓政府並未宣布要進行核武裝,但是整個社會(不論是進步派還是保守派)對於發展核武的共識是高的。
而北韓近幾年開始出現潛射飛彈能力,特別是在今年傳出可能會建造核動力潛艦後,如何抑制北韓潛射核能力與對抗可能的北韓核潛艦,以降低同盟因擔憂核武威脅而降低對南韓安保承諾的可能性,就是南韓思考的重點之一。發展可長期深潛的核動力潛艦對於早期偵知甚至是獵捕北韓(以及中國)潛艦就變得很重要。這也是南韓提到想要有核潛艦的原因之一。
當然南韓有核動力潛艦不代表南韓擁有核武裝潛艦,而李在明總統建議利用在費城的韓華造船廠建核潛艦在實際上也不太可行,因為核潛艦造艦所在不是在費城,因此如果要建造核潛艦,很可能還是要回到南韓建造。但這個發展實際上也引發日本的關注。因為不僅川普總統似乎願意對核動力潛艦科技開綠燈(因此日後包括日本在內也有擁核動力潛艦的空間),而這個發展是否暗示川普對印太安全承諾的有降級問題,也是東京高度關注的重點。

高市內閣對於擁有核動力潛艦有極高共識

事實上,在自民黨展開總裁選舉時,當時的熱門人選小泉進次郎就提到要考慮發展核動力潛艦的可能性。而還擔任防衛大臣的中谷元,其防衛專家諮詢會議就在九月提交報告書建議要發展「下一代動力」潛艦(意即核動力潛艦)。之後在自民黨與維新會的兩黨合作協議書中,也載明使自衛隊未來將能擁有善用核動力潛艦為目標。因此在小泉進次郎擔任防衛大臣的發言前,高市政府內閣對於擁有核動力潛艦的共識已經很高,並不是新起現象。但有趣的是,這些發言在社會上沒有引發反對核武的日本社會的強烈反應,似乎顯示日本社會對於核動力潛艦與核武議題會有所分辨。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日本社會多數還是支持不擁有核武,但對於這個議題已經開始出現願意討論的態度。當年安倍前首相在俄烏戰爭發生後過三天,立即提到希望比照北約盟國方式,美國可與日本進行核分享(nuclear sharing),但核分享的實質操作意味著日本非核三原則「不擁有、不製造、不引進」必須要有所調整,因為北約盟國非擁核國的核分享,表示美國核武是可以在該國的載具上由美國按鈕發射的,例如荷蘭的F-16可以載運美國核飛彈,但是是由美國決定是否按下發射鈕。核分享意味著當時的蘇聯無法確定北約盟國軍事載具是否「不」擁有核武,因此會更為投鼠忌器,也需要提防每一個北約會員國的軍機、軍艦或飛彈車,而不是只專注在美英法個別的核武國家而已。

核分享議題在日本,從倡議到如今已可討論

此外,核分享也意味著非擁核國家需要與核武國家展開聯合計畫與核武訓練,因此這是超越核部署(nuclear stationing)與核駐留(nuclear basing)等動作,甚至還可能包括協商與共同決策。安倍前首相當年的建議一方面是希望確保日本享有實質的美國核威懾保護力,同時也讓美國在印太區域的核威懾力量可以更分散與更具存活力,以有效提升其核威懾力量。
但是當年安倍前首相提出此議時,日本內部的反對聲量不小,包括時任首相的岸田文雄就直指此議不可接受(因為這意味日本要有更多積極配合動作,不只是被動接受核武駐留而已)。安倍(當時已卸任首相)之後就將其視為僅是倡議,不再意圖推進。
但是現在日本對於討論非核三原則的意願大幅增加,雖然多數人對於調整依舊有所保留,但起碼願意進行討論。當年安倍提出核分享時,當時民調顯示願意討論修正非核三原則的只有兩成支持率,但今年三月的世論調查中則發現,支持調整的比例在三年後已經有倍數成長到四成。雖然不是絕大多數,但確是個顯著不能忽視的意見。
美國第七艦隊臉書潛艦20241201_2025-11-19.jpg
高市早苗內閣對於擁有核動力潛艦有極高共識,而美國目前擁有6、70艘核動力潛艦。圖/翻攝自美國第七艦隊臉書

高市內閣亟思修正非核三原則中的「不引進」

目前看起來高市首相對於非核三原則最想處理的是所謂「不引進」這一項。過去不引進是意味著日本不會引進美國核武進入日本「國土」,但冷戰時代相互保證毀滅的核武信條是確保美蘇冷戰不走向熱戰的關鍵,因此在實務上日本對於美國核武採取的是「不問不理」,意即可能知道進入駐日美軍基地的美軍載具(主要是核潛艦)可能會攜帶核武,但日本政府不問,也不要美國通知回報,以這樣的方式遵守所謂的「不引進」信條。
但如果要採用核分享,不僅搭載核武的美國核潛艦如常進入日本,連日本的飛機或潛艦也可能會搭載核武,而為了可以搭載核武(甚至發射核武),日本飛行員也需要特別的訓練。但因為這畢竟還是美國核武,因此沒有違反其他兩條「不擁有、不製造」的非核原則。
在這個角度上,有關日本發展核動力潛艦的討論就會變得很有趣。因為日本預計要在2027年前具備對敵地攻擊能力(地對地飛彈),戰斧飛彈被視為是重要能力之一。戰斧巡弋飛彈射程超過兩千公里,還能搭載核武器。有人說日本想擁有核動力潛艦就是為了使其能搭載戰斧飛彈,所以其對敵地攻擊態勢不會只是陸射飛彈而已,但是為了能搭載戰斧飛彈而要擁有核動力潛艦,感覺這對戰斧飛彈也似乎太禮遇了吧。因此有人懷疑是否擁有核動力潛艦是否之後是為了使其搭載美國核武之用,讓美日之間的核分享成為事實。而為了使核分享能夠實現,對非核三原則中的「不引進」這項,勢必要有所調整。
高市政府對於非核三原則的態度與思考方向,不僅反映了俄烏戰爭後,核武威脅與熱戰逐漸被視為正常,使得歐洲與印太安全情勢大幅惡化,而中國從2018年開始快速擴張核武庫存,預計在2030年前會增加近三倍的核導彈數量,以及中國在2024年香格里拉會議公開修改其不先使用核武準則(從不先使用核武,變成不對無核國家先使用核武)等發展,也讓日本感受到戰略環境的巨幅惡化。

川普的猶疑立場讓盟友戰略自主思想更濃烈

但更大的衝擊是川普上台後,其對盟友的安全承諾似乎出現猶疑情形。而川普「柿子挑軟的吃」,傾向利用美國軍力對付弱國,但對有實力的敵國反而態度充滿不確定性,北約盟國除了強化自身軍力,提升國防預算占GDP比例外,也認為有更加朝向戰略自主的必要。日本則是認為即便美日鋼鐵同盟在目前沒有崩潰危機,但預期美國對印太區域的安保作為可能不會像過去那麼積極與主動,日本有必要採取更多措施,並承擔更重大與更主動的安全責任。有關可能會調整非核三原則,發展日本的核動力潛艦等,都與這個憂慮有關。這也是高市上台後提到要在明年底前(2026年底前)修正2022年底提出的安保戰略三文書,並提早一年達標國防預算占比2%GDP的原因之一。
要改正2022年底提出的安保三文書,代表日本認為的安全環境變化已經不只是因為俄烏戰爭而已。中國更為強勢與充滿威脅性的作為,中俄在印太區充滿侵略性的軍事合作,北韓核武態勢的強化,以及美國川普政府在印太安全的態度不確定,這些新變化是日本要提前一年改訂安保戰略的重要因素。其影響程度甚至會觸及日本過去不會碰到的核武禁區。
對這樣的發展狀況,台灣也要想想過去的安全戰略假設是否也有再思考的必要。特別是核武相關問題,拿所謂「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或是「中國對台動武不需要使用核武」等當成不須討論核威脅態勢的理由,不僅顯示其天真到幾近愚昧的判斷,也無視於印太區域核武快速發展的趨勢。是否要爭取美國的核保護傘,以消除中國在未來對台灣可能採用的核威脅選項,可能是從現在起台灣也要思考的議題了。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