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濁水專欄:鄭麗文的異想世界 馬英九聽了會臉紅
鄭麗文神彩飛揚地稱頌馬英九的 8 年執政是極端的好 ,不知馬聽了會不會臉紅。李智為攝影

林濁水專欄:鄭麗文的異想世界 馬英九聽了會臉紅

mirror-daily-logo

2025/11/28 06:40:00

攝影:

李智為

林濁水/政論家、民進黨前立委
非典型黨主席鄭麗文在國民黨幾盡全數的眾諸侯、立委等建制菁英側目甚至鄙夷下驚天崛起後,雖然長期居藍營邊緣的極端中國派的扶龍人士興奮不已,歌頌一個和傳統國民黨迥然不同的領袖和鄭路線已經出現,國民黨大改革已經箭在弦上,復興毫無懸念;但是國民黨在乎接地氣的本土派持續昏頭轉向,在乎傳統立場的中華民國派仍然憤憤不已,在乎新價值的年輕派轉身而去。於是鄭麗文強調「兩岸路線是國民黨既有,不是我發明新東西。」鄭麗文強調得很有趣,但是的確如此,說得好。
那麼她不同的地方在那裡?在於除了傳統路線以外她強調還另有厲害的之處:她懂得「現今環境」、「『我們』的論述能力,可以做到『你們』傳統國民黨做不到的 」、 「有能力感動選民,讓年輕人接受。」
這一段話,獅王氣勢強勁流露,當然同樣有趣,甚至更有趣。
無論如何,這一來「我們」的改革決之心雄大,比肩退據台灣後進行國民黨改造的蔣中正。
那麼國民黨復興有望?且先從她一場不驚人死不休的演講說起。
馬習會10週年紀念會中鄭麗文神彩飛揚地稱頌馬英九的 8 年執政是極端的好 -「台灣人算錢算到手會痛」;相對的,在接下來民進黨蔡英文賴清德執政時是極端的壞-「百業蕭條,前途暗淡」。
鄭主席天性誇張走極端,凡事語不驚人死不休,由此可見。

一加一大於二的神話

為什麼好壞差這麼多,她說因為馬執政8年證明92共識這一個通關密語,使兩岸交流順暢,台灣大賺其錢;相反的蔡英文賴清德執政時不但不承認92共識,反而大搞抗中保台,兩岸關係空前緊張,台灣經濟遭遇空前傷害。
既然這樣,她結論,台灣必須重拾九二共識,回歸一個中國路線。稍早,接受吳子嘉專訪時,她講得神彩飛楊:「兩岸知識水準、創新力、爆發力恐怕全球最強的。」只要合作,一加一大於二,台灣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面發光發熱。
那為什麼諾貝爾科學獎得主迄今600多位,中國名校濟濟多家,才在十幾億人中培養出一個本土得主,少到難以相信?又為什麼晶片還會被卡脖子?還有,為什麼習近平要在《十五五建議》中歇斯底里似的「科技」提了46次,「創新」61次,必須「加快」「超常規措施」追求「科技自立自強」, 竟承認中國科技「自立」連都還有問題?看來不可一世高唱東升西降的習主席竟遠比鄭主席謙虛多多。
然而鄭麗文話說起來雖然令人瞠目結舌,卻不是沒有所本。
2005年,蕭萬長出版大作,書名就叫做〈一加一大於二〉。整本書洋洋灑灑,講的就是台灣應該站在中國這個「巨人肩膀上」。他批評民進黨政府因為不懂這道理而「鎖國」,以致「台灣已經遠遠落在四小龍的最後」,所以必須改弦易轍,利用大陸,「兩岸政經統合」,組成「兩岸大中華共同市場」,才可以「為下一代打造太平盛世」。
不要小看〈一加一〉這本書,雖在2008改名〈專業治國〉當成選舉文宣;但原著到底不是為選舉寫的,倒是嚴肅力作,正正經經地請了名家大前研一和中研院士,香港中大校長劉遵義寫了推薦序。
作者更歷任國貿局長、經濟部長、經建主委、閣揆,主持宏大,野心十足的「亞太營運中心計劃」,是1990年代國民黨政府經濟政策教父。由於作者資歷、地位、影響力強大,這本書不能當做他個人之見而已,實質上它等於是集1980~90年代國民黨執政時期諸如薛琦、尹啟銘、江丙坤、林祖嘉等等驕傲自信的官、學、技術官僚菁英的知識和經驗的大成之作。
2008年初,蕭成為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並被馬英九奉為將來執政時的「財經總規劃師」。等到勝選,〈專業治國〉順理成章地成了8年執政的財經總體戰略藍圖。
10200941774_ac2b1639a2_o_2025-11-27.jpg
馬英九(圖右)與蕭萬長(圖左)。
蕭前鄭後,時差20年,鄭回頭重拾老國民黨官僚的經濟政策舊調,「一加一大於二」的「路線」的確一模一樣。但是鄭「論述」時,「知識水準全球第一」、「百業蕭條」等等煽情措詞在愛惜羽毛的蕭的確說不出口,於是乎鄭麗文們的新論述其實就不在於內容的新,而是措詞的民粹、誇張、卡通化、極端煽情聳動,固化了他世界已經「東升西降」的確信。

三通救高雄?破滅的神話

依據「一加一大於二」大戰略,馬總統第一個要打通的環節就是三通。
2000陳水扁當選總統的那一年高雄港名列世界第三大貸櫃港,地位顯赫,但是排名迅速下滑到了2004總統大選時竟然掉到第六。那時蕭也同樣是副總統侯選人,是連戰的副手。連蕭痛批都是民進黨鎖國造成的。所以三通救高雄,讓高雄成為「亞太海運中心」就成了國民黨的一大重點訴求。我很訝異,寫了一篇專欄指出國民黨的訴求根本是不切實際的神話。等到200 7選前1年,高雄港又進一步落到排名第八了,馬蕭在〈一加一〉中三通救經濟舊調續彈,於是緊接在他大著出版後,在總統選舉投票前一個月我把舊作稍為修改,放在民進黨的競選小冊子〈拆解馬蕭財經神話〉大加批判,預告縱使三通,高雄「亞太海運中心」美夢必然落空。
選後,很快的,馬在2008年底兩岸就簽成三通協議,並滿心等待高雄港從此宏圖大展,但不幸,三通後高雄港排名竟馬上應聲暴跌,2009第12名,到了馬卸任的2016,進一步退到13,今年上半年再到22。
要說明的是,當初我看壞高雄港排名並不是看壞國民黨管運港口的能力,也不是有特別高深的學問,而只是基於這樣的常識:1、任何國家只要產業特續升級,出口產品由量體大價格低轉向量體小價高,進出貨櫃數就難增加;2、當時中國已經積極擴建深水港,未來高雄轉口量註定受到嚴重壓抑。還有更慘的,江丙坤談判時洋洋自得地把兩岸航線定位為國內線,放棄既有的「非國內也非國外的特殊航線」定位,誤認為將既可肥水不落外輪田,更可滿足其國家認同的意識形態。我嚇得趕到陸委會力陳不可,不幸陸委會無動於衷,結果就是國際航商和台灣權宜輪都受排擠,韮菜全由中國輪收割,國際航商只好大舉退租高雄碼頭,港口地位沒落成了必然。(空運談判也失敗,陸委會同樣不理我的力勸。)
可嘆國民黨整個財經團隊坐擁大量寶貴的經驗和資訊因而自我滿足,更在意識形態的制約下活在異想世界中喪失了常識性的判斷能力。只自顧自地持續做其海運中心大夢。最後美夢畢竟成空。
儘管亞大海運中心師出不利,但是,〈一加一大於二〉大戰略仍然出師不利,但是轟轟烈烈上場,2008後台商掀起了長達11年對中國投資的狂潮。
如下圖一,馬任期涵蓋了2008~2016,9年中,台商投資中國力道無與倫比,猶如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大撞擊,一直到2019年才消退。
1992年兩岸破冰,台商投資中國才2.45億美元,到馬總統就職前從未有一年達到百億,迄2007年,16年才累計了571億。不料2008年馬總統上任當年就跳上107億,受金融風暴衝擊,2009稍事喘氣,但是隔年便衝上146億,他任期涵蓋的9年中居然累積了997億,比前16年累積的足足多417億,也比2016~2024,涵蓋蔡賴總統的9年多447億。直到政權輪替的2016年投資中國金額才跌回百億以下,並逐年迅速下降。
螢幕擷取畫面 2025-11-27 112502_2025-11-27.jpg

馬英九執政8年成長率75年年來最慘

那麼到中國去站在巨人肩上的台商投資帶動之下,整個台灣經濟又如何?
首先,且先看看2001~2018年之間台灣的GDP成長率。
螢幕擷取畫面 2025-11-27 112436_2025-11-27.jpg
如表二,陳總統執政時,有兩年成長率落到4小龍之末,的確如蕭萬長的批評的:台灣動能不足;只是馬總統肯定沒有料到他上台後,三通、ECFA都都依一加一大於二原則簽了,台灣經濟卻每下愈況。他2008就職到2016卸任期間,台灣GNP年平均成長率進一步縮小到只有3.02%。其中有5年成長率位居4小龍最後一名。甚至衰退餘威所及,卸任後經濟持續低迷,直到2019年,台灣才恢復元氣。2008到2018年,11年中竟有7年落到四小龍最後一名,馬任期中固定投資佔GD P比例還落到四小龍最後第一名,各項成績紅通通的,怎是一個慘字了得。
景氣一低迷,政策就犧牲基層勞動者。陳水扁總統任內實質薪資毫無成長,這很不幸,然而馬總統8年更慘,竟進一步進入實質薪資倒退時期。從2008到2016,連陳總統時代的水準一直回不去!
1、 受僱人員報酬佔GDP比重下降速度名列世界前茅!任內最低基本工資凍漲3年,直到他卸任後最低基本工資才年年調漲。他任內工資凍漲,物價照漲,於是台灣進入空前的實質薪資倒退時期。勞動所得佔GDP比降低速度猛冠全球,貧富差距持續拉大。
2、馬總統一上台第二年,失業率跳到5.85%、2010年5.21%,高居1950年以來75年來失業率冠亞軍。
螢幕擷取畫面 2025-11-27 112534_2025-11-27.jpg
不幸的,就這樣,馬蕭的「兩岸同築共同市場,一加一大於二政策」,對廣大的受薪階級的實質效果是「一加一小於一」!
投資剛開始轉向「巨人」土地時,中國台廠對台灣中游零組件的需求,曾帶動了幾年的對中國出口的增加,台灣對全球和中港出口上升增加都相當快速,例如2001~2010年,對全球增幅高達147%,對中國出口增幅更高達268%。但是很快的,協力廠商或者也跟著大廠到中國共築產業聚落,或則被紅色供應練取代,於是從2010到2016年,台灣對全球出口居然是負成長,負10.6%,對中國出口也達負11%。接下來仍處於增長停滯狀態,直到2019對中國投資大幅衰退後,台灣對全球、對中國出口才又強勁回升。
後冷戰時代,在自由化、去管制、去國家化、去疆界化的全球化趨勢橫掃各國,先進國家企業投資中國本來就是一個不可擋的風潮,而在他唱一加一大於二之前,例如鴻海,早在陳水扁執政之前已經大舉投資中國,「利用中國」而在2000年到2006,不到10年之間,營業額由不到1 千億暴增到破兆了。蕭的〈一加一〉,書寫來的氣像是沒有他鼓勵通報,企業家根本不懂得在商言商產追求利益似的,實在奇怪透頂。看到潮流太強大了,所以他一面趕站隊一面加碼,其實他最該做的是修補強大力量造成的資源分配的過度扭曲,而不是跟在潮流力量後面吆喝假裝自己是先知以驕國人。

聞所未聞的「站在人家肩膀論」

無論如何,敲鑼打說我們得快一點去站在人家的肩膀上,去靠人家,去賴人家的政府更是聞所未聞。相反的,在企業爆發對外投資狂潮時,一個及格的政府煩惱的該是反而對外過度投資會不會排擠了自已國內的固定投資,企業的產業升級要怎麽辦?
要煩惱的還有,資金外移了國內就業和貧富差會拉大的難題要怎樣面對-換句話說,要認真讓國家繼續負擔起維護分配正義的責任。從這角度看,1990年代末民進黨DPP形成「強本西進」共識,實屬穩健見,到了2001年,陳水扁宣布以「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兩岸經貿政策取代先前的「戒急用忍」,其修辭雖和強本西進合致但是實務上已經被批評積極有餘,效果不足了。縱使這樣,國民黨仍然在2004大選期間痛斥為陳水扁鎖國。到了2006陳水扁改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並宣布配套機制方案,而國民黨更在2008大選時力推「站在巨人肩膀」相抗。從此「站在巨人肩膀上」就成了國民黨虔信至今的宗教。等到馬執政,為了有別民進黨,甚至宣布開放12吋晶圓登陸,幸而在商言商的台積、聯電、力晶三大晶片廠全宣布沒有計劃配合。他甚至準備讓中國紫光併購或入股台積電等晶片廠也幸而未成,真是阿彌陀佛。
雖然〈一加一〉戰略下,馬8年中創造了台灣1950年來最慘烈的政績,並因此兩次大選連敗,但2018、19年,韓國瑜仍然以「貨出去,人進來」、「市場靠中國」的訴求勝選高雄市長並繼續進攻總統大位而落得被批草包,「知識藍」出走而大敗。不料,現在鄭麗文又接踵於韓草包之後,以更華麗跨張的姿態大加宣揚。令人驚嘆的是韓草包至少知道市場固然要靠中國,但技術要靠日本,不料鄭大主席大唱的是「兩岸知識水準、創新力、爆發力恐怕全球最強。」
這些話扶龍們大大鼓掌,但是馬蕭、正派的國民黨聽了肯定皺眉頭。至於「馬8年台灣人算錢算到手會痛」這台詞,馬蕭一定羞於啟口,但縱使如此,「站在巨人肩膀上是唯一出路」仍然為眾藍人們所堅信,並鍥而不捨地推動。
不幸這個黨現在是國會最大黨,聯合了白後更拿握了國會過半席位。現在國家的處境是藍白立法主導政策,民進黨政府執行!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