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本來就在ICT和精密製造領域有超強底子,從AI、感測器、控制系統到整機整合都有完整供應鏈,是發展智慧機器人的最佳起跑點。為了加速跨產業合作、把技術真正導入各種場域,台北市電腦公會和台灣物聯網產業技術協會這次攜手成立「機器人跨域共創聯盟」,希望把研發、應用、到落地實證一次帶起來,讓台灣的機器人產業整套升級。
事實上,智慧機器人以明確載入於政府的「AI新十大建設」項目,國發會主委葉俊顯日前對外表示,明年編列相關預算311億元,目標鎖定的是在2040年創造15兆元的產值、以及50萬個「高薪」就業機會,讓台灣在AI生態系中繼續處在關鍵地位。而各種智慧機器人就是最好的落地應用。
機器人跨域共創聯盟成立的目的很簡單,從「真的有誰需要機器人?」這個問題開始出發。交通、旅館、餐廳、物流中心、醫院、工廠巡檢等這些不同場景,都有著完全不一樣的痛點,聯盟要做的,就是把這些需求整理起來,再把能做機器人的公司、軟硬體解決方案、AI技術一起拉進來,讓需求方跟供應方能直接對上線。透過「需求驅動×解方媒合×接軌國際」的方式,把機器人變成真正能用、用得起、用得好的工具。
台北市電腦公會副總幹事黃益豐也說得很白,聯盟會把台灣各種場域的需求逐一盤點,像哪裡需要送餐的機器人?哪裡需要照護機器人?哪裡需要巡邏或檢查設備的機器人?再找出技術端卡卡的點在哪裡?還缺什麼功?目標就是讓供需對接上、做出能賣、能落地的產品。
更重要的是,當這些需求被看見之後,還能回頭給政府提供政策建議,讓整個智慧機器人環境更好、更快、更友善。換句話說,就是要讓機器人真正走進生活、走進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