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長女尹崇恩:扭曲的匯率有如歪斜的天秤 很多毛三到四的產業心驚膽跳
尹崇恩表示,扭曲的匯率有如歪斜的天秤,很多毛三到四的產業心驚膽跳。(本刊資料照)

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長女尹崇恩:扭曲的匯率有如歪斜的天秤 很多毛三到四的產業心驚膽跳

mirror-daily-logo

2025/11/17 16:22:00

記者:鏡週刊
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長女尹崇恩會計師在臉書上發文表示,扭曲的匯率有如歪斜的天秤,很多毛利率3%到4%的產業真的心驚膽跳。

針對《經濟學人》雜誌以「台灣病」形容新台幣匯率被低估的問題,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長女、南山人壽董事長尹崇堯的姊姊尹崇恩會計師在臉書上發文表示,扭曲的匯率,有如歪斜的天秤,很多毛三道四(毛利三到四)的產業真的心驚膽跳,相較於永續、碳費、CBAM,匯率才是這年的真議題。

尹崇恩是永安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同時也是上市公司-潤泰精密材料公司董事,對於財務和匯率問題具有專業的見解,日前她才在臉書上發文表示,玉山金併三商壽本來就是資本適足率的問題,今天再度在臉書上轉貼光影者MZ的文章《當台灣被診斷出台灣病:薪水、房價和退休金中標-誰在悄悄竄改你的人生報酬率》時表示,扭曲的匯率,有如歪斜的天秤,很多毛三道四(毛利率3%到4%)的產業真的心驚膽跳。以下是《當台灣被診斷出台灣病:薪水、房價和退休金中標-誰在悄悄竄改你的人生報酬率》的全文:

這幾天,你的臉書應該被三句話洗版過:

《經濟學人》說,台灣得了一種叫 「台灣病」(Taiwanese disease) 的慢性病;央行回嗆:你們用的是錯的指標,台幣其實沒有那麼便宜;美國財政部和台灣還聯合發了一份 匯率聲明,強調大家都沒有在玩「匯率作弊」。

對一般人來說,這些聽起來很遠。

但你如果把畫面拉近一點,就會發現——你辛苦存的頭期款,被房價和地價慢慢吃掉;你手上的保單、退休金,其實都在跟匯率和利率賭一場很長的賭局;

你拿台幣領薪水,卻活在一個「對外便宜、對內不便宜」的物價世界。

所以我想換一個方式來談這個「台灣病」:不談教科書,只看三張帳單——國家的、企業的、跟你自己的人生帳。一、三個角色,看同一件事:為什麼感覺完全不同?先把這幾天的戲劇角色簡單排一下:

  • 外媒:寫診斷書的人

《經濟學人》說:台灣長期壓低匯率來保護出口,換來的是房價飆、薪水追不上,金融體系風險越堆越高。他們給這個症狀取名叫「台灣病/福爾摩沙流感」。

  • 央行:被點名的醫生

第一時間反駁喊冤:你們用「大麥克指數」算出「台幣被低估 55%」,但這個指標早就被你們自己承認有問題;若用iPhone價格來算,台幣反而是「被高估」的。

  • 我們:拿帳單的人

我們看到的不是指數,而是:工資調幅遠遠追不上資產價格;房價/所得比快追上國際一線城市;退休金、保單能不能「真的兌現」,心裡都沒底。

同一件事,三種感受。這就是「匯率」這個題目的麻煩:對上面的人,它是政策工具;對外面的人,它是投資題材;對我們這些裡面的人,它是生活體感。

二、匯率到底在幹嘛?

想像政府替出口產業發了一張「全國九折券」,我們先把匯率講到最淺:當一個國家「壓低匯率」時,本質上就像是在幫自己的出口商品打折。對外國客戶來說:台灣貨「變便宜」,更好賣;對國內來說:你手上那一份薪水,換成美元或其他貨幣時,其實不值那麼多。

這樣做,有它的「好處」:工廠有訂單、出口數字好看;失業率相對穩定、政府稅收也不錯;對外帳一堆順差,外匯存底堆到讓很多國家羨慕。但也有三個「慢性副作用」:薪水的「世界價值」被壓低,你加薪 3%,但台幣長期偏低,你在世界市場的購買力,可能遠遠不到 3%。

進口東西相對變貴,能源、原物料、國外技術授權、海外學費……這些其實都是「被偷偷加價」的東西。資金找不到出口,就去推房價和資產。利率長期偏低,匯率又被壓著,很多錢最後只好往不動產、權值股、海外資產擠。

一句話總結:匯率被壓低時,國家的競爭力看起來很高,但個人的人生折現率,往往被壓在你沒察覺的地方。

三、三張帳,才看得到真正的「台灣病」

如果只看匯率走勢,我們永遠只能吵「要升還是要貶」。不如把鏡頭拆成三張帳單:國家帳、公司帳、你的人生帳。

  • 國家帳:外匯存底漂亮,但壓力也在那裡累積

從國家角度:經常帳長期順差,外匯存底一路堆高;在美國的匯率報告裡,台灣長期在「觀察名單」,一直沒有被扣上「匯率操縱」的帽子,但被盯著看是事實。最新的台美匯率聯合聲明,其實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出現的:

雙方承諾:不操縱匯率、不用匯率當貿易武器;央行以後要「每一季」公開干預匯市的金額和方向,透明度大幅提高。看起來,我們還是個「成績不錯的學生」。但這也代表一件事:以前可以悄悄做、悄悄消化的壓力,接下來都要攤開給全世界看。

  • 公司帳:匯率當護城河,反而拖慢升級速度

對出口產業和部分製造業來說:「便宜的新台幣」 = 天然護城河。同樣一個產品,若台幣偏弱,毛利率可以維持得更久。

問題是:當你太習慣靠匯率護城河,就比較不會被逼著去做:品牌升級、技術升級、服務升級;生產移轉、供應鏈重新配置。換句話說,匯率保護有時候是「糖衣」,吃久了會變成麻醉藥。

  • 人生帳:成果沒有「上岸」,只是漂在資產負債表上

這一張,才是一般人的痛點。我們這一代、下一代的努力,被拆成很多財務商品:壽險保單、退休金、自提投資、房貸;政府的長期債務、社會保險基金。

它們很多都跟兩件事綁死:低利率+穩定匯率。當世界進入高利率、匯率開始被要求更透明的時代,這整套模型開始「嘰嘰叫」——保費可能變貴、保障縮水;資金被迫重配,賺不到過去那種「穩穩的利差」;房價卻還卡在高檔,

讓年輕人覺得:我不是沒有努力,是人生升級被延後了。這,才是我心裡對「台灣病」的真正命名:不是「台灣太會賺錢」,而是 「台灣太習慣讓成果不上岸,只停留在報表上。」

四、夜盤新台幣暴衝:

不是在問「會升到哪」,而是在試探「你準備好了沒」。再來談一個很多人好奇的橋段:台美聯合聲明一出,新台幣在海外的 NDF(無本金交割遠期) 市場,立刻來了一波明顯升值,彷彿在演「夜市價先衝一段給你看」。

簡單講:台北現貨市場 = 白天的「官方價」;新加坡等地的 NDF = 晚上的「夜市價」,比較容易受到情緒、故事影響。這次夜盤的衝高,其實是在試探兩件事:「台灣病」這個故事,能不能變成一個長線交易主題?

如果市場相信:「台灣以後比較不敢壓匯率」,他們就會先押一個「慢慢升值」的劇本。台灣自己敢不敢面對「便宜匯率時代慢慢結束」這件事?

一旦匯率不再那麼便宜,許多靠匯率吃飯的商業模式和資產價格,就必須重算。

因此,比起問「台幣會不會上 28」,我更在意的是這個問題:當匯率不再是萬用安全氣囊,台灣的產業、壽險、房市,有沒有其他安全帶?

五、接下來 1–3 年,我自己的幾個「預測性判斷」

下面這一段,是我把目前的規則變化、產業結構、資金流向放在一起後,對未來1至3年的幾個「高機率劇本」——不是算命,而是條件推演。你可以把它當成:「如果這樣,那麼很可能會那樣。」

① 匯率:大升大貶的機率都不高,但「溫水升值+波動加大」機率不低,在有台美聯合聲明、干預必須更透明的情況下,大幅、單向、長期地壓低匯率的空間會縮小。

我傾向認為:極端劇本(短期直接升破28或貶破34機率不高,除非出現地緣政治或金融大事件;比較可能的劇本是:匯率區間仍然在「市場習慣的走廊」內,但是波動頻率增加:一年內幾次3至5%的來回震盪,尤其在美國利率政策轉向、科技景氣循環切換的節點上。

對一般人而言,這代表:「匯率不一定會讓你一夕暴富或暴窮,但會變成你資產報酬裡一個不容忽略的『雜訊源』。」

② 金融與壽險:產品會越來越誠實,但「誠實的報酬率」會讓人不太開心。IFRS 17上路,加上匯率干預透明度提高,壽險與銀行體系其實在面對同一件事:「以前可以靠利差+匯差遮住的地方,慢慢藏不住。」

我的判斷:「保證高報酬+高槓桿的商品」會越來越少,產品設計會逼近兩個字:『誠實』,報酬率看起來不再那麼漂亮,但風險敘述會比過去清楚得多。

對保戶與投資人來說,是一場「心理落差」的適應期。過去那種「又保本、又高配息、又有匯率甜頭」的年代已經在尾聲;取而代之的,是更接近真正市場報酬率的產品。也就是說:金融商品會變得比較難賣,但願意看說明書的人,反而比較容易活下來。

③ 房市與股市:

房價「高檔盤旋」機率大,股市結構會慢慢改。我會這樣看:房市在沒有劇烈升值、沒有失業潮的前提下,房價「全面劇烈崩跌」的機率不高;比較有可能的是:成交量萎縮、價量開始分化,區域、產品、持有者結構差異會被放大,

資金會慢慢從「純投機」退到「自用+高品質收租」。

股市「護國神山」仍然會是外資看台灣的主要窗口,但如果匯率波動加大、壽險與長線資金壓力升高,內資與壽險的布局邏輯會被迫調整:對某些高股息、高波動的標的會更謹慎;穩定現金流、能轉嫁成本、站在「制度紅利」位置上的產業(例如基礎設施、民生必需、部分醫療與長照)可能慢慢被重估。

簡單說:資金不會消失,只是換一套遊戲規則。那些能在「高利率+高不確定性」環境下活得下去的公司,會慢慢接手過去單一科技股扛起的一部分估值。

④ 個人資產配置:

不再是「要不要 All in 海外或美元」,而是「不要把整個人生壓在同一個故事上」。對個人而言,我不會給任何投資標的建議,但有幾個原則,會比討論「台幣會不會升到 XX」更實際:收入來源盡量多元,不只一條線,資產不要只壓在單一幣別、單一地區、單一故事。

至少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某個台灣特有的敘事突然失靈,我會不會整體失衡?」把「流動性」當成一種看不見的保險,留下一部分隨時能動用、能調整方向的資金或籌碼,比追最後 2% 的報酬重要得多。

六、台灣可以怎麼用這次「被點名」,逼自己升級?

外媒開了這張診斷書,台灣基本上有兩種反應方式:把它當成「被冒犯」,或把它當成「第二份檢驗報告」。如果選後者,我覺得至少有三個方向值得思考——不是口號,而是很實際的設計題:

① 政策:不靠壓低匯率,還能怎麼保護就業?把「出口導向」這個習慣,慢慢轉成「人才導向」:補貼的是技能、轉職、創新,而不是匯率;讓台灣人能用專業去賺「全球價」,而不是只靠便宜匯率賺「薄薄的價差」。

② 金融與壽險:把風險說清楚,而不是包成甜頭。在匯率更透明、利率環境更現實的時代,金融商品設計如果還停留在「包裝夢想」,過幾年一定會變成「集體失望」。

真正該做的是:正視壽險資產負債長期不匹配的風險;把保單與投資商品的假設條件寫清楚;承認「穩健、普通、沒有天天party」其實是最接近現實的報酬線。

③ 個人:不要只問「什麼時候換美元」,要問「我的人生是不是壓在同一個故事上?」匯率這次被攤在檯面上,其實是一個提醒:如果整個島的風險,都堆在同一套故事裡,不管匯率升或貶,壓力最後都還是會回到你身上。

結語:「台灣病」只是外國人給的名字,真正的病名,還是要我們自己寫

這次事件的表面,是:一篇外媒的封面文章;一份央行精心寫好的反駁聲明;

一份台美聯合的匯率政策聲明。

但對你我來說,真正要緊的是另一個問題:在這些數字和聲明背後,台灣要怎麼重新安排——誰承受風險?誰分享成果?誰來決定我們的人生折現率?「台灣病」這個名字,可以接受、可以不接受。

但它至少做了一件事:逼我們把那三張帳單——國家帳、公司帳、人生帳——

拿出來一起對一次。而真正的病名,也許就藏在你對那三張帳單的直覺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