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旅擴編動員 漢光實兵演習拉出全民防衛縱深
漢光41號實兵演習於7月9日登場,10天9夜的大規模實兵演練,將首次驗證一個後備旅完整實兵動員編成。圖片為ChatGPT之AI生成圖

|即時

全旅擴編動員 漢光實兵演習拉出全民防衛縱深

mirror-daily-logo

2025/07/10 06:40:00

戰略風格/世界特種部隊與軍武資料庫主筆
我國年度最大演訓「漢光41號」實兵演習於7月9日登場,實施為期10天9夜的大規模實兵演練,並將首次驗證一個後備旅完整實兵動員編成。漢光演習搭配後備部隊動員的「同心35號」演習,將動員大量後備軍人參與,媒體報導召集2萬2000餘名後備軍人,人數創下歷年之最。
後備部隊在台灣的防衛作戰中,可能補充進「主戰部隊」與「守備部隊」,這兩者有何不同,怎樣搭配能發揮防衛台灣的最大戰力?

國軍206旅「全旅擴編動員」的意義

台灣的後備兵力號稱有150萬至200萬人,但人數眾多並不能代表實際動員能量,需要驗證以及優化,例如在敵軍已經發動攻擊的情況下,守備旅召集編成、複訓後,光是能夠有足夠的機動力與防護力,移動到該旅責任區,就是一項很大的挑戰!
因此漢光41號實兵演習首次以陸軍206旅(總兵力約3000人)進行「全旅擴編動員」,驗證後備體系改革成效。
平時206旅負責常備役訓練及新兵入伍訓練與教育召集動員,戰時負責地區守備任務,防守台北港以南、4號省道以北的灘岸區域到城鎮地帶戰術位置,阻殲進犯該地區的敵軍。
206旅將驗證台灣在備戰時「擴編動員」,從發布動員令開始,能否在24小時內完成一整個旅、近3000人的後備守備旅完成「編實」進行備戰,較傳統動員大幅縮短時間。
然後進行「無劇本」的「實戰場景」與「臨戰訓練」,3千多人要從新竹關西機動到責任區的北、桃一帶灘岸地區「實地接戰」!(80公里戰術行軍,戰損15%仍維持任務能力)。
顯見後備部隊不是只有補充「主戰部隊」,近年新增的「守備部隊」,更會是補充最多後備部隊的單位,也就是絕大多數後備部隊的戰力,都是補充進守備部隊後,才能發揮戰力。
卓榮泰臉書在西門舉行了「守護之盾-防空避難體驗特展」。20250702_2025-07-04.jpg
行政院日前舉行防空避難體驗特展。圖片取自卓榮泰臉書

國軍兵力結構為主戰、守備、民防、後備四大體系

很多人並不清楚國軍部隊的組織結構,已經依照台灣守備需求,從過去的大陸軍主義大幅修正!
前總統蔡英文於2022年12月宣布「強化全民國防兵力結構調整方案」後,除回復一年期義務役,並將我國兵力結構調整為主戰、守備、民防、後備等四大體系,各司其職也攜手合作,建構新而有力的全民國防,其組成概略如下:
1. 主戰部隊:以志願役軍人為主,發揮專業的訓練、是國軍最精銳的戰力。
2. 守備部隊:以義務役為主,主要負責國土守備、重要軍事與民間設施防護,並支援主戰部隊、協助民防工作。
3. 民防系統:由保安警察、地方政府轄屬民防團隊、替代役組成,支援軍事作戰,維持救災、醫療、治安維護、工程搶修等,確保社會持續運作
4. 後備系統:在戰時動員後備軍人,以退役的志願役充實主戰部隊,退役的義務役充實守備部隊為原則。
由這樣的兵力結構可以看出,台灣最龐大的後備部隊,並不是大量補充進主戰部隊,只有志願役退役者,才有可能補充進主戰部隊。
因為在現代化的作戰中,專業程度太高,主戰部隊的志願役官兵,都要反覆操作某項武器或戰鬥專業,才能熟練,後備部隊如是沒有相關訓練的義務役退伍者,根本無法經由短時間訓練就補上主戰部隊的空缺。
但國軍陸軍主戰部隊人數才13.2萬人左右,防衛台澎金馬3.6萬平方公里的面積,粗略分為本島北中南東以及外島,每個區域才區區數萬人,兵力確實不足,通常只能擔任機動打擊兵力。
因此較為國人不熟悉的守備部隊,對台灣的防禦作戰,重要性日益提高!因此了解守備部隊的任務及其戰略與戰術意義,對台灣的防禦作戰至關重要。
國防部發言人是臉書20250703_2025-07-04.jpg
國軍在作戰的第一線,需要全民防衛的後勤支援。圖片取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守備部隊的組成類型與任務重點

我國因應敵情威脅,於2022年1月1日成立「全民防衛動員署」,並將後備部隊依海島防衛作戰任務,重新劃分為三種類型,即「灘岸守備」、「縱深與城鎮守備」與「重要目標防護」,各自肩負不同但環環相扣的防禦職責:

第一類型:「灘岸守備部隊」

「灘岸守備」是國土防衛的第一線,其核心任務是在敵軍登陸的關鍵階段,於沿海灘岸地帶實踐「拘打配合、灘岸殲敵」的作戰構想。
部隊編組與訓練:灘岸守備部隊由原來的甲種後備旅調整而來,計畫從7個步兵旅擴編至12個。為了強化戰力,其教育召集訓練已調整為「年年施訓、每次14天」,並要求全程在戰術位置野外宿營,進行戰鬥教練,以確保後備軍人能熟悉作戰環境,迅速恢復戰鬥技能。
核心任務與挑戰:臺灣四面環海,海(灘)岸是防衛作戰的決勝關鍵。灘岸守備部隊負責在敵軍登陸舟波上岸時,利用濱海地形,結合兵力與火力部署,對敵進行拘束與打擊。其成敗的關鍵之一,在於能否有效結合掩體與阻絕設施,鞏固防禦陣線,以遲滯敵軍甚至破壞其登陸企圖。
然而,近年來的演習觀察顯示,傳統的阻絕設置與工事構築方式,僅具備基本的阻敵效果,面對敵軍強大的新式武器與破障能力,恐難以有效保存戰力。
為應對此一挑戰,可參考美軍「快速布放式掩體」,以取代傳統費時費力的工事構築方式。在灘岸阻絕區,可採用加長型、多層次縱深交錯配置的掩體,以增強反裝甲與防空/反無人機攻擊能力,填補阻絕系統的間隙。

第二類型:「縱深與城鎮守備部隊」

當敵軍不幸突破灘岸防線後,縱深與城鎮守備部隊便成為第二道,也是更為複雜的防線,將戰地「要塞化」,擴大防禦縱深,遲滯並分割敵軍,為我方主戰部隊創造反擊的有利條件。
部隊編組與任務區分:此類型部隊由各軍事院校、兵役相關單位及各縣市後備部隊編成。依守備區域不同,任務分為地形要點守備、城鎮守備及淺山要隘守備三種。
戰術運用:此類型部隊的作戰核心是「以空間換取時間」,需依據情報判斷,在指定地區預先完成工事與各項阻絕設施,並配合兵力與火力規劃,遲滯敵軍行動。
在城鎮中,他們可利用快速布放式掩體,在重要交通樞紐、路口設置機動阻絕,迫使敵軍機動路線複雜化,將其誘入我方預設的火網。
在反空(機)降任務中,於可能的降落區設置掩體與火力陷阱,可有效困住敵特戰部隊,使其無法遂行突擊或破壞任務。

第三類型:「重要目標防護守備部隊」

現代戰爭中,對敵方關鍵基礎設施的打擊是癱瘓其作戰意志與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保護我方的關鍵設施,便成為後備部隊的另一項核心使命。
部隊編組與防護對象:由各作戰區整合區內的海、空軍基地防護部隊、民防團隊及保安警察共同執行任務,發揮全民總力。
其防護對象涵蓋軍事設施(除海空軍基地外、諸如雷達站、飛彈車組、後勤節點等)與關鍵基礎設施(如電力、油料、供水、通訊等設施)兩大類。
防護方式:敵軍在開戰初期,極可能利用其火箭軍的遠程飛彈,優先摧毀上述目標。因此,這些設施的守備前提是防護必須強化。理想狀況下應將設施地下化,而對於尚未地下化的設施,守備兵力應協助強化其抗炸能力,例如在周邊建構具抗爆震功能的堅固掩體。戰鬥時則守衛基礎設施,維持其運作正常、以維護軍隊與社會持續運作。
國防部全民防衛動員署後備指揮部 臉書_2025-07-04.jpg
後備部隊的動員與大量成立的守備部隊,就是全民防衛意志的展現。圖片取自國防部臉書

守備部隊任務對台灣防衛的重要性

在現代化、高強度的防衛作戰中,後備部隊的角色遠非「填線」或補充兵力如此簡單。他們是台灣實踐「重層嚇阻」、「戰略持久」與「全民防衛」理念的關鍵支柱,其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1、遲滯敵軍行動,為主力部隊爭取反應時間

解放軍的作戰方針強調「快速奪取臺灣」,其登陸作戰模式將是多方向、立體化、全縱深的同步突擊。在此關鍵時刻,由第一類型後備部隊組成的「灘岸守備旅」便扮演了「防衛鐵壁」的角色。
他們的任務不是與登陸敵軍硬碰硬決戰,而是在灘岸前沿地帶,利用預設的工事、掩體與阻絕設施,結合火力進行頑強抵抗,其核心目標是「遲滯」與「拘束」敵軍。每一個小時的成功拖延,都是為我方機動打擊的主戰部隊,甚至友台國家馳援的部隊,爭取到的寶貴反應時間。

2、鞏固防衛縱深,保護主戰部隊後方與側翼

當灘岸防線遭突破時,縱深與城鎮守備旅將在內陸關鍵地點實施防守作戰,利用台灣複雜的城鄉地貌、縱橫交錯的交通網,以及淺山、丘陵等地形,建立起層層的防禦地帶,防止敵軍長驅直入,威脅我方指揮所、後勤補給線與集結區。
不僅限於被動防禦,還可依地形特性選擇戰術要點與封鎖區域,分割敵軍兵力、切斷其補給路線或遲滯其向城市與後方推進的速度,迫使敵軍分兵行動,無法形成快速突破的縱深突擊。
同時,這種縱深防禦也可在必要時策應主戰部隊進行局部反擊,削弱敵軍戰力。

3、反制敵後突襲,確保指管通情與後勤暢通

主戰部隊通常集中於正面戰場,後方與側翼易成為敵軍滲透或突襲的目標。縱深與城鎮守備旅的任務之一是確保主戰部隊後方安全,防止敵軍奇襲兵力繞過正面防線進行破壞。
解放軍近年極力發展其空中突擊能力,在戰時極可能運用空降、機降等方式,對我防禦縱深內的重要目標發動特種作戰突襲。縱深與城鎮守備兵力能有效嚇阻敵軍的特戰滲透,確保我軍的指揮、管制、通信、情報系統不被癱瘓,並維持戰時後勤能量的正常運作。

4. 守護要地與關鍵基礎設施維持軍隊與社會運作

維護要地與民生基礎設施同樣是後備部隊的重要任務之一。當敵軍對我國港口、能源輸送、通訊中樞或空軍基地發動精準打擊,若無足夠的後備守備部隊迅速應對與防護,整體作戰能量將面臨癱瘓風險。
因此,重要目標防護單位平時需與民防、地方政府建立緊密聯繫,確保在戰時可整合地方資源與人力,共同執行警戒、疏散、防護與搶修任務,維持國內社會穩定,鞏固全民防衛意志。

5、實踐全民防衛,發揮不對稱作戰優勢

後備部隊的動員,與大量成立的守備部隊,其本身就是「全民防衛」意志的展現。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對鄉里地形極為熟悉,這在城鎮戰中是巨大的不對稱優勢。
他們能將每一座城鎮、每一條街道都變成敵人的陷阱。此外,動員體系能整合民間的人力、物力資源,實現「化民力為我力、融我力為戰力」的目標。
總之,後備部隊在台灣防衛作戰中,無論充實主戰部隊或守備部隊,皆為建構我國防衛縱深與全民防衛的關鍵力量!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