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面對20%的關稅該怎麼辦?
川普陸續宣布美國與各國的關稅,引發部分國家人民的抗議,圖為1日,巴西阿雷格里港民眾上街反對美國對巴西徵收50%的關稅。圖片取自東方IC

|即時

台灣面對20%的關稅該怎麼辦?

mirror-daily-logo

2025/08/05 06:20:00

孤獨散步者的夢想/教育工作者
美國終於公佈對台灣的對等關稅是20%,由於高於台灣競爭對手日、韓的15%,立即引起某政治人物的抨擊,認為不利台灣的競爭態勢,並責怪政府「喪權辱國」。但他似乎忘了之前高聲疾呼,說自己得到的消息是美國會對台灣開徵32%的關稅。難不成製造謠言在法律上沒責任?道德上也不必道歉?

日韓的15%關稅是怎麼談出來的?

不過重點在於為什麼台灣高於日韓的15%?除了對美投資5500億美元,並讓美方從中獲利90 %外,日本還徹底開放過去在日美談判中幾乎寸步不讓的農產業與汽車產業。在農產品部份,日本人向來自豪於農作物與畜牧品(最典形的就是稻米與和牛)。即便開放美國產稻米與美牛,日本人未必就能接受,畢竟口味不是可以一日養成與改變的。即便今年日本米荒,日本人優先選擇的替代品是以往日本政府收購的存儲公糧米,以及與其國產米較接近的台灣米。其二是日本國土多山、平原小,道路通常較為狹窄。在略窄的道路上開美式大車,不只不適合,恐怕還可能產生危險。
不過這些連一般所謂「非關稅壁壘」(Non-tariff barriers to trade,NTB)都算不上的因素有這麼重要嗎?以汽車而言,日系汽車早形成全球生產鏈,在美生產、行銷,甚至配合美國用車者習性而在設計上有所調整。但鐵銹帶的失業工人抱怨的是,日本對開放美國汽車進入日本市場的不公平態度,以致美國汽車產業失去在全球的競爭力,讓他們只能跟著失業。所以川普無論如何都必須在日本在汽車產業上讓步,否則無法對支持他的選民交代。而日本政府與汽車產業也深知如此,在不傷筋動骨的大前提上做面子給川普,當然讓他龍心大悅。
至於農作物(特別是稻米)則相對複雜。因為從1955年開始,自由黨與日本民主黨共同成立自民黨。作為保守主義的自民黨,加上日本政治派閥屬性,勢必要經營以及照顧選區選民的利益,才能順利傳承議員席次。但人在大都市裏的流動高度頻繁,相較之下,農民安土重遷的特性,對政治人物而言易於經營,投資回報率遠高於都市。因此對自民黨而言,農民成了最大的支持力量。而所有農作物中,又以稻米最具有象徵性。首先它是不可或缺的主食;即便在選擇如此多樣化的今天,仍無法被取代。因而歷來的美日談判中,日本對稻米幾乎難以退讓。
但這次石破茂政權為什麼願意在稻米上讓步?首先為保持糧食安全,就必須維持農民繼續從事稻作的意願,日本農協就必須將米價維持在一定水準之上。但「糓賤傷農」,為避免稻米豐收導致米價下跌,而在天候與農民耕作意願等條件無法操控下,唯一可操控的手段就是「減耕」。透過政府高額補助,誘導農民放棄種稻,以減少產量來維持價格。今年的米荒就是減耕政策過度推行下的成果,但它卻變成開放美國農產品的有利條件。簡言之,國產不夠就必須開放國外進口。一舉數得,既滿足美國政府要求,又維持國內米價在一定水準(日本人還是習慣吃國產米),還不會因受農民抱怨而失去選票。因為稻米總進口量並未增加,雖提了高美國稻米的進口量,但同時卻降低了其它國家的稻米進口量。
同樣的,韓國也投資美國3500億美元,並向美購買1500億元美元的能源產品,並開放汽車與農產品。更重要的是,韓國提出了「讓美國造船業再次偉大(Make American Shipbuilding Great Again)」的計畫,為了配合川普想重建美國海權霸權的意圖,韓國擬在美新建造船廠、培養造船人才、重建造船供應鏈:造船以及維護修理和翻修等造船全產業鏈。可以說有這個計劃,川普就不用擔心中國造艦的速度快得像「下餃子」。本來在川普意圖重建美國海上霸權與能源強國後,韓國造船業早因此獲得高利(韓國造船業為世界之最,又擅長造運載液化天然氣的船隻)。而韓國投資美國重建造船業消息傳出後,不只韓國造船業股價大漲,也沒人批評他們斷送韓國基業。
所以日韓能夠在談判中談成15%的關稅,就是精準知道美國要什麼,而且對自己是否能給得起美國所要的東西,也有精準的評估。因而雙方最終達成談判上最重重要的—「雙方利益的交換」,雖然都損失了部份利益,但都換來了自己最想要的利益,因而談判才能達成終局。
白宮0728川普
美國川普總統強勢主導與世界各國的關稅談判,台灣夾在美中之間困難重重。圖片取自美國白宮 Flickr

台灣如何在談判中得到最大的利益?

所以任何談判成果應該都是兩方對利益交換精心計算後的成果。我方在談判前必然已然盤點:對方一定要的利益,以及我方能夠釋出的利益(用來交換我方堅持一定要得到的利益)。此外還要有「最佳替代方案」(Best Alternative to a Negotiated Agreement,BATNA),而且必須不只一個備案,每個都要仔細評估得失。BATNA之目的在於,有了它就能減少不得不談、一定得談成的壓力。因為如果抱著一定得談成的壓力,最終一定是被迫讓步,而讓對方得利(就像當年的服貿,馬英九要求限時談成)。而且因為有BATNA,談判中可能因對方所提條件極端不利,就可以合理拂袖而去,而非負氣而去,導致無法重上談判桌。除此之外,BTANA還能給對方一個合理下台階(換位思考,評估對方可能的BTANA)。
那麼美國最想從台灣得到的是什麼?不言而喻,除了全面性貿易開放外,當然是高階晶片的先進製程能力,而不只是讓台積電到美國設廠製造而已。但高階晶片的先進製程能力卻是台灣不可或缺的「護國神山」、「矽盾」,能不能與美國分享,實頗令人疑慮。雖然台積電曾在美招募工程師來台受訓並回美工作,但網路流傳一封頗多抱怨台積電文化與岐視的信件。有人看完後覺得很安心,覺得老美不可能習慣台積電的工作文化,做不出高階晶片,台灣大可安心。但美國卻可能將之解讀為台積電刻意設下各種障礙,讓美國無法學會高階晶片製造。
一旦如此,在現在的20%暫行性關稅後,美國會另行根據《貿易擴張法》(Trade Expansion Act)第232條,以進口產品有害國家安全為由加徵更重的關稅。而在日、韓幣貶值,卻唯有台幣升值,以及台灣高過日、韓的5%關稅,對台灣當然不利。而且還有232條款,可以對台灣出口美國最大宗的半導體、ICT產業與電子零組件再課徵額外關稅。
當然會有人抱怨這是不平等談判。但台灣既需要美國市場,又需要美國保護,本來就不可能平等。所以應該仿效韓國的「讓美國造船業再次偉大(Make American Shipbuilding Great Again)」計劃,提出「讓美國半導體業再次偉大(Make American Semiconductor Industry Great Again)」的一條龍計畫:包涵增加設廠與聘用員工,與大學、社區學院合作,建立職前教育與在職訓練等完整人才培育計劃。由教授教導理論知識外,還要由英語流利且技術純熟的工程師手把手教導在職員工。同時還要調整工作文化,畢竟在別人的土地上生產,還有求於人,當然要配合在地文化,以免善意被誤解為惡意。
川普不是口口聲聲說台灣偷走了美國的半導體產業?這套計畫一出,想必他勢必龍心大悅。這時台灣才能拿到自己最重要的利益:15%關稅與全世界最大的美國市場。
關稅宣布後賴清德總統召開記者會回應,林煒凱攝
賴清德總統日前親自說明現階段台美關稅談判進度與後續處理方向。林煒凱攝

要提防的事與可能進一步要求的利益

但就算順利談成了15%關稅,接下來要擔心的則是台灣的國會是否會以「照顧艱苦人」為由,阻擋不得不然的全面性貿易開放。以往的米酒就是個血淋淋的例子,當年台灣加入世貿組織談判時,美方代表以米酒是蒸餾烈酒為由,堅持主張必須對米酒課加每公升185元稅金。我方談判代表為消除美方誤解,特別宴請美方代表至陽明山享用燒酒雞,在賓主盡歡、酒足飯飽之餘,美方已能了解米酒在台灣的主要用途是烹飪而非飲用。但沒想到竟有我方不明人士向美方表示,米酒在台灣民間是低收入者的飲酒首選,導致我方談判代表的苦心孤詣毀於一旦。
前車之鑑,不可不防。特別是「讓美國半導體業再次偉大(Make American semiconductor industry Great Again)」的一條龍計畫,一定會被批評為斷送先人好不容易開創的偉大基業,甚至是出賣台灣的台奸。但這種人的邏輯不外乎,關稅高於15%,說你喪權辱國;談成15%,說你賣台求榮。怎麼說,都是這些袖手旁觀的人對。但置之不理又會影響民心士氣,所以只能不斷溝通與澄清。
其實「『台』積電」名稱裏雖有「台灣」,但從股權結構看,它事實上其實是一家國際性企業(外資佔了73.45%)。只是到目前為止,它絕大部份的研發、生產重心在台灣,而以台籍員工為主力,形成獨特的台積職場文化。所以它本來就要對國際股東負責。而且在高階晶片與地緣政治掛勾之下,台灣本來就很難繼續獨佔台積電的研發與生產。倒不如適度以之為籌碼,換來更多、更大的利益。
至於對不得不開放的傳統產業,政府當務之急就是輔導產業升級。至於如何分配輔導金,除視企業大小、員工多寡,更重要的是該企業轉型的能力,成果越佳就給予更多資源。畢竟,政府沒有義務養僵屍企業。而對因開放而失業員工,除了職訓與媒合就業外,如不得已失業時,只要能證明有就業意願與能力,就應給予就業輔助金。
此外可考慮的是,除了要到15%關稅與美國市場外,是否還能要到別的利益?因為作為美國堅定盟友的我們已對美國開放先進半導體製程,作為回報,美國是否也能讓台灣參與美國的先進科技計劃,例如太空港、量子電腦、人工智慧……等,讓台灣分享其先進的科研成果,並尋找下一座護國神山。畢竟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而且現實永遠都充滿了不可預期的改變,停留在原點本來就是不可能。所以與其執著守舊,不如迎向未來,才能為台灣開啟一條新路。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